为什么小学数学中还保留“鸡兔同笼”等难于理解的问题?小编觉得保留"鸡兔同笼"的数学问题,是锻炼孩子的某种能力。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具体解答方法:
例题: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数头是35个,数脚是94只。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解法一:让兔子们都抬起两条后腿,这样兔子也变成两只脚,脚的总数便是: 35×2=70(只) 实际上一共有94只脚,多出的脚就是兔子们抬起来的那些脚,所以兔子的只数就是:
(94-70)÷2=12(只)
鸡的只数便是:35-12=23(只)
检验:23×2+12×4=94(只)与题意相符。
解法二:假设鸡有x只,那么兔子就应该有(35–x)只;根据鸡兔总的脚94只,有算式: 2x+4(35-x)=94,鸡有x=23只,兔有35-23=12只。
解法三:
①、假设有1只鸡则有34只兔,那么脚总数为2+34*4=138只脚,与94只不一样;
②、假设有2只鸡则有33只兔,那么脚总数为4+33*4=136只脚,与94只脚不一样;
③、由①、②可以得出每增加一只鸡,兔减少一只,总脚数减少2只,现在从136减少到94只,需要在2只鸡基础上增加的(136-94)÷2=21只,那么鸡总数为21+2=23只,兔为35-23=12只。
比较以上三种算法,我觉得各有优势:
第一种算法,很"无厘头"凭啥要兔子抬起两只脚,很不符合孩子心理,也不符合唯物主义的哲理,都不知道有多少兔子,还叫兔子先抬起两只脚,这种算法导致孩子不理解或是产生对数学的恐惧心理,不提倡;
第二种算法,需要一个假设量x,这是合理的假设,不是凭空假设,因为紧接着就对假设量x处理成一个很容易理解的假设即x只先代替鸡数量,而兔子就必然是(35-x)只,这也解释了x的范围在35只内,符合题意的,这种算法锻炼孩子简单的推理能力,建议提倡。
第三种算法,就是数学的严密逻辑推理,能高很有效增强孩子逻辑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应分享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