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可以以不同的状态、轨迹来发生和运行的,这种不同和差异表现在许多方面:从内容到形式,从运行的节奏、速度,到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障碍,以及积极性的高低,各种相伴的心理感受,费力的大小,焦虑和紧张的程度等等,许多用于表征行为运行状况的参数,都会有所不同。
而之所以会出现学习的运行状态和运行轨迹的差异,就是由于影响学习的主客观因素的千差万异和千变万化,是种种参与学习的变量的不同,导致了具体的学习活动及其状况的不同。这一问题还可以换一种说法,这就是说,学习与主体的其他行为活动一样,都是在各种力的驱动和作用下发生和运行的,是主客体各种要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行为的实况,而参与和影响的要素,在活动中就体现为不同性质和大小的动力或阻力。对于一项活动而言,不同的因素,不同参数状态下的变量,有的起积极的作用,有的起消极的作用;有的体现为动力作用,有的体现为阻力作用。
其中,积极因素、动力因素越多,支持力越大,活动进行的就越容易、越顺利、越强劲;反之,消极因素、阻力因素越多,阻力越大,活动进行的就越艰难、越吃力。上面我们所谈的主体在学习中的种种状态及不同感受,本质上反应的正是这种动力作用和阻力作用,激发学习干劲也好,强化学习动机也好,本质上都是增加学习的动力支持,减少或削弱学习的各种阻力和阻抗,以使学习活动能够尽可能顺利、强势地运行!
那么,怎样的因素、条件是动力性的,怎样增加学习的动力性因素,减少阻力性因素,我们又如何促成这种动力态势的形成呢?
学习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体与认知对象之间如果有着越多的一致和匹配,学习中的有利因素就会越多,学习就会越容易越顺利;反之,不利因素就会越多,学习就会变得困难重重。换言之,当主体与认知对象之间有着越多的相容和匹配时,就会产生更多的动力因素,就会得到更多的动力支持。因此,要想增强学习的效能,要想让学习、强势的运行,需要想办法调整和改变两者的关系,以使得两者之间更加的接近、匹配和相互顺应,从而产生强大的动力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