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项活动而言,简单也好,复杂也好;容易也好,困难也好;顺利也好,障碍重重也好,都是我们在现实中做事所经常遇到和难以避免的,也是自然状态而非理想状态下较正常的行事规律,我们不能遇到顺利容易就高兴,就乐意干,遇到挫折障碍就沮丧,就退缩,否则,什么事情也别想干成。
现实生活中,人们大都也能认识到这一点,从理智上来说,也能够正确对待,所以,许多情况下,当人们面对的困难时,还是能够付出努力并承担相应的辛劳和痛苦的,尽管其心非所愿。但是,人们的承受力是有限的,当这种困难和痛苦过的限度,人们就要退缩和逃避了。当然,具体的耐受度则因不同的事件和主体,会有很大的差异。
那么,人们为什么只能容忍强度比较低的困难及其所带来的痛苦体验?为什么人们不允许偏离自我的舒适区过远?正如我们上面所分析的,困难及其所必然带来的不舒服的身心体验,本质上是由于主客体的差异引起的,差异越大,不符合的程度越高,所遇到的障碍、困难也就越多、越大,所产生的痛苦体验也就越大,这一点,无论是从行为的动力系统来看,还是从行为的技术系统来看都是如此,当过的限度时,当主客体的差距过大时,行为发生的条件也就不存在了,其巨大的阻力和痛苦足以阻止行为的发生。
所以,主客体的差异不能过大,困难和痛苦的感受不能过大,这是行为发生的基本条件和规律。从这一点来看,回避困难,是很正常的心理反应,是符合行为运行规律的,是生物结构驱使的,是趋乐避苦的天性使然。所以,对待回避困难,对待人的懒惰行为,我们应该予以重新的认识和评价:一方面,它是人性的特点,也是人们应对事件经常性的策略和选择方式,是正常、合理的。
另一方面,它也是人性的弱点,是限制人的潜能发挥,迟滞人格发展与完善的较大祸首,它的消极影响是广延性和弥漫性的,同时也是灾难性的,是需要我们努力和越的。因为,有价值的事情,通常都不会自然而然的产生,更不可能天上掉馅饼,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和代价,这是生命存在的形式,也是自然界的基本法则。因此,要想干成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要想获得人生的拓展、追求人生的价值,注定了是要付出努力和承担痛苦的,是注定要与我们各种形式的懒惰行为说再见的,否则,我们只能原地踏步。
因此,迎战困难,懒惰,是我们取得成功需要的选择,同时也是产生学习所需要的策略!
来源:今日头条自己的学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