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发泄情绪的渠道,孩子也有,出生开始,“吃手”就是缓解情绪的表现,大一点之后,“咬玩具”就是缓解情绪的目的,再大一些,“咬人”就是缓解情绪的方法,“打人”“打自己”都是缓解自己情绪的方式。
只是有的方式不适合,父母要允许孩子有不良情绪,特别是哭闹,而不说“不准哭”“有什么好哭的”就是较基础的尊重孩子的情绪。有时候甚至要说“你要是不开心,又不知道怎么办,可以哭出来”。
一般情况,对父母的要求真的不高,只要不“堵”,孩子自然有发泄的办法。如果担心有不良的后果,那肯定是“堵”了,父母家人自己都不知道。因此,家长要做到以下这几点:
一、了解孩子负面情绪的来源。每个人的情绪都会有起因,孩子的负面情绪是来源于哪里?家长需要引导他说出来,说明白,方能知道怎么做。而且有些负面情绪,只是需要一个情绪的对象,孩子跟家长说出来了,也许事情就解决了。当孩子特别愤怒的时候,也可以试着给孩子纸和笔,让他们画出自己的愤怒,深呼吸、拥抱、哪怕是哭,也能转换负面情绪。
二、负面情绪有可能是跟挫败感有关,如果是孩子面对失败,不如意而情绪低落,家长就要告诉孩子如何正确面对失败挫折,让孩子知道人生中有不如意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在这过程中学到一些东西。
三、多和孩子相处,尽量多带孩子去外面进行一些活动。孩子有时候会通过一些情绪来引起家长的关注,所以家长高质量陪伴孩子有助于孩子的性格塑造。多陪孩子去接触大自然,比如去公园,如果条件允许带孩子去一些主题公园或者科技展馆,在玩耍中释放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