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似乎天生抗拒孩子的哭闹,孩子一哭闹,许多家长会产生怒气:我对你这么好了你为什么还要哭?实际上,情绪并没有好与坏,和开心、激动、快乐等正面情绪一样,生气、发怒、难过、失望等负面情绪都是人们正常的情绪,大人会有,孩子一样也会有,因此,家长要学会接受孩子的负面情绪。
然而,同一个情景,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有什么好怕的?”“不就是一个玩具吗?”这些话里就包含了不认同,不接纳。不接纳别人的感受,不接纳别人是别人,不接纳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正在建构自我的孩子,听到的是你不可以这样,你要那样,而他自身真实的感受却不是这样,于是孩子会拼命否定自己来博取大人欢心,也许会对人格形成产生的障碍。自己的真实感受被否定会让人感到孤独困惑,其实,为什么有那么多不可以,比如男孩为什么不能喜欢粉色?为什么要跟别人一样?
那么,怎样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这首先需要共情。什么叫共情呢?共情简单来说就是感同身受。
然而我们常常见到的场景是,孩子说妈妈我疼,你说,没关系,这点疼算什么,吃点东西好了。孩子说,爸爸我怕,爸爸说,勇敢点,爸爸像你这么小的时候不像你这么胆小。孩子说,妈妈我今天在学校被笑话了,你说,你跟我说没用啊,你得跟老师说,你自己不反驳吗?孩子说,爸爸我不想上学了,你说,那你想干嘛?我还不想上班呢!这些话里有共情吗?没有!如果你对孩子当下的情感没有协调的回应,孩子会慢慢回避表达自己的情绪,也不再会感受到别人的情绪,更不会恰当的把情绪用于人际关系,然而,不恰当的回应是和可以修复的,需要时间和方法。感觉良好的孩子,更容易通情达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