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年少读不懂鲁迅,读懂已不是少年”?
原创推荐 来源:网络 编辑:小新 2019-01-07 15:52:52

  我们从小学就开始学习鲁迅的文章了,可以说鲁迅的文章伴随着我们的语文考试一路到高中,因此鲁迅对学生的印象就是背课文和考试,今天当我们不再一考试的角度去学习鲁迅的文章,大家有什么观点呢?有的人说“年少读不懂鲁迅,读懂已不是少年”?为什么呢?

  鲁迅的文章40岁以下的人基本读不出味道来。鲁迅的文章有“年少读不懂鲁迅,读懂已不是少年”的说法。

  比如《孔乙己》中的这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小学生都知道是个病句,“大约”和“的确”是矛盾的一组词语,一会儿“大约”不确定,一会儿又“的确”地确定了孔乙己死了。

为什么说“年少读不懂鲁迅,读懂已不是少年”?

  如果我们简单到底将鲁迅的这句话理解成一个病句那就是大错特错了,甚至有的人将对这句话的质疑上升到对放心的不盲从,是一种可喜可贺的精神,也是片面的一种理解。

  我为什么在本文的开头就说40岁以下的人读不出鲁迅文章的味道,就是存在有人误读的担忧。

  鲁迅的文章,牛就牛在不是他语言的华丽,故事的跌宕,而在于他寓意的深刻,直面人性的惨烈。

  我们在讨论“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的句子时,可能对鲁迅的其他文章并没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实际上,类似于这种前后矛盾、模棱两可的语言表述句式,不仅在《孔乙己》中,在他《朝花夕拾》小引中也有这类的句式,“一个人做到只剩下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在这句话话中,“大概”、“总要”、“算是”三个词语组合在一起,将一个满怀激情的文人过渡到中年油腻大叔时期的那种无奈、无力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样的道理,“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就是鲁迅用特有的矛盾与模棱两可的句式表达了孔乙己不可掌控的、无法推测的前途和命运,是底层人群在那个时代无助与无力生存状态的写照。

  此外,我还发现鲁迅挺喜欢在文章的结尾用上这种“留白”的手法,给读者一片想象的空间。比如《从百草到三味书屋》的较后一句:“他的父亲是开锡纸店的……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也是一种不知究竟的推测;再比如《狂人日记》的较后一句:“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用的就是不确定的疑问句。

  所以,从文学的手法上来看,这是鲁迅的风格,而不是什么病句。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上一篇:文科和理科的主要区别是什么?考生要如何选? 下一篇:鲁迅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是病句吗?为什么?
预约领取试听课
我们为您准备了
  • 学业水平系统测评
  • 个性化针对教学计划
  • 线下逆袭试听课
  • 系列学科学习资料
确认预约
热门活动
补习学校
补习学校
考前冲刺
考前冲刺
艺考冲刺  不一样的艺考培训
艺考冲刺 不一样的艺考培训
个性化一对一  小班课辅导
个性化一对一 小班课辅导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 暂无内容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