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曾经讲过一个施耐庵写《水浒》的故事,大意是这样,施耐庵先生在写《水浒》之前,苦于人物刻画,于是想了一个办法,请了一位画师高手把宋江等36个人画出画像,挂在房间内,天天朝夕相处。
久而久之,这群人物的音容笑貌都在他脑中浮现,变得生动了,通过想象力,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日常生活、所作所为现在脑海中有原型,于是在纸上呈现出来也就顺理成章了。
这虽然是一套杜撰的施耐庵的创作方法,但是它强调的观察和揣摩确实有道理的。
面向实际生活,面向真实的人物,日常的动作、心理动机的分析,而不是房间里平面的画像。在下笔之前心内已有一副宏观人物动画,取其较鲜明的特征展现,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同样的故事发生在古代演员身上。一个富商同时雇了两套戏班子在一块唱戏,并且邀请了全城的头面人物来听戏。两个戏班都唱《鸣凤记》,一个在东边戏台,一个在西边。
结果戏开始没多久,人都被西边的戏台吸引过去了,东边的戏没法演下去,这位优伶感觉到羞辱就弃场离去了。
三年过去,这位优伶回到故地,提出再办一场演出,仍旧把原来的客人请过来,仍旧同台对唱。这天他扮演的相国活灵活现,当年的对手跪在地上要拜他为师。为什么进步如此之快呢?
原来啊,他听说京城的一位相爷是的演员,就跑去当她的跟班,每天揣摩他的行为动作,琢磨他的语言,日子久了,自然就掌握了他的特征。
演习和写作都需要亲身体察,深入生活,对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事件做细致的观察,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才会一个个在作家脑子里出现。闭门造车写出来的人物自然而然雷同、机械。
所以说,面向生活,多观察体验,深入实际,才是创作的普遍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