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在面对同一问题时,总有一些人能够比另外一些人想得更多更远更周全,能够产生更多的奇思妙想,能够更准确地发现现实的问题和缺陷,能够更快更容易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对此,人们往往把其归结为聪明、脑筋好使,无法找到更现实、更具体的解释,而不具备此类特质的人往往由于找不到弥补的办法而只能对此望而兴叹,却又无可奈何。
其实,这种现象都是可以从其认知结构上找到原因的,都可以把其还原或解析为某种观念、意识或某种思维习惯,正是这些有意或无意的观念和定势,构成了我们具体思考的先导意识,使我们在特定的指导思想下去思考、去观察、去审视,由此便能够或更容易得出一些在旁人看来有水平的见解和认识,而这些完全是可以通过学习、效仿与适宜的训练来弥补和获得的。例如:
(1)有些人碰到某种现象或接触了一个新领域,总是想了解和掌握对象的有关情况,为此,他们会更多地与对象相接触,努力搜集各种信息和数据,并认真地加以体察,然后尝试着清晰地表征它们,以求在“是什么”或现象的层面上准确地把握事物。这种思维习惯能够使我们尽快地熟悉情况,掌握更多的第一手资料,并对后续的深入探究提供了基础条件。
(2)有些人凡事都爱问个“为什么”,不满足于对现象的感知,不满足于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现象及现状的来龙去脉,这一思想意识通常会引导我们向更深的方向挖掘和拓展,得出更有价值的结论。
(3)有些人面对某种情况或问题时,不满足于对对象或现象的描述、分析和解释,而是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从“怎么办”上下功夫。
(4)有些人在寻找解决办法时,从不满足一个方案,而是准备多种预案,分成类似“上中下”三策之类的说法,这样往往使我们能够对问题及问题的解决有更宽泛的认识。
(5)有些人在看问题时,从不满足于现成的说法或答案,不满足于现有的认识水平,总是不断地拓展思维,尝试其他的可能性,尝试着越和冲刺。
(6)有些人在思考问题时,总是尽可能的“发散”,从不同角度广泛地展开联想、思考,从而产生出更多的观念和设想,以数量赢得质量。
(7)有些人从不满足于现状,而总是带着“挑剔的眼光”寻找现实中各种存在的问题和毛病,看看还有什么改进的可能性。
(8)有些人读书时,不是满足于接受和领会,而是以怀疑的态度,以审视和批判的眼光来分析,站在更高的角度来评价和评判它。
(9)有些人遇到混乱不堪的局面时,总是尝试着进行一二三四等情况或类型的列举,以使情况尽可能的清晰、明朗和条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