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的出处是什么?“我欲仁,斯仁至矣”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很多同学都不知道孔子提倡的“仁”主要表达的什么意思,其实“仁”的意思广泛,但就是爱人。请同学们不要着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今天伊顿教育云南昆明一对一辅导小编为同学们搜集整理了一位老师的分析,孔子“仁”的出处是什么?“我欲仁,斯仁至矣”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一起来看看详细内容吧!
图片来源:摄图网
孔子所谓的“仁”是指什么,您是怎么理解的?本人的观点是:孔子所说的“仁”指的是爱人,是一种道德规范。
01.孔子“仁”的出处。
“仁”是儒家学说中的内容,较早出现在《尚书﹒金勝》:“予仁若考”。孔子所说的“仁”包含的意思的广,其就是爱人,而涉猎到各个方面,在执政上就是“仁政”,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政治发展史。
儒家的很多经典著作中都提到了“仁”,尤其强调“仁”对“人的重要性,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仁者,人也。”特别强调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相互尊重、亲密无间。
02.普通人中较实用一句话——我欲仁,斯仁至矣。
这句话源自《论语﹒述而》,意思是说:每个人只要内心想到仁,仁自然就会来。
在普通人眼中,仁固然很好、很高尚,但是与我们没有太多关系,因为我们是普通人,没有那么高的智慧和权力,想做一些仁的事儿,也没有机会,这种思想是极端错误的。
这句话就是孔子告诉我们的简单的道理。仁的标准是很高,但是并非高不可攀,人都有能力做,都能够达到一个“仁”的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根据人的不同而不同,并非一成不变。
追求仁的道德修养,遵守仁的道德规范,可以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只要有爱心,就可以做到仁,就可以达到仁道。这并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愿不愿意做的问题。
03.结语。
这就是本人对孔子“仁”的理解,仁并非只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是在生活中每一件小事儿中存在的,只要有仁心,便会有仁德,便会向仁道,就看你去不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