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年的高考就这样过去,不变的是永远的话题那就是志愿填报,考生高考完后就面临志愿的填报,俗话说考得好也要报的好,考的不好更要报得好,由此可见志愿填报的重要性,下面和伊顿教育小编一起来看看填报时要考虑哪些因素?是不是要跟着大家填报热门?
每年高考填报志愿时,如何选择成了各位家长比较揪心的事。选择“热门”吧,分数推得很高,难于报读。选择“冷门”吧,现在大学的就业率本来就低,读出来不是更难找工作。其实,家长这一担心并不无道理,但问题的关键是的冷热就真的就直接导致就业的好坏吗?无论今天所谓的热门还是冷门,做出选择时,关键是你得摸得着“门道”,真正搞懂这些的现状和发展的未来。
#p#副标题#e#
填报志愿时, 各的就业率无疑是考生和家长较为关注的问题。大学毕业生平均只有70%的就业率更是让考生和家长心惊胆战。于是大家争相挑选“热门”,以为这样便能为四年后的就业买下一份保险。
以就业率作为高考志愿填报的风向标,很简单,很实用:冷门意味着社会需求少、就业率低,热门则表明就业率高。它存在的合理性,但不能将它无限放大。第一,我们不能由就业这一个要素来决定自己在四年里应该学什么;第二,此时的“热门”并不代表今后会一直热门。
前几年会计被人们吵得很热,各大高校都想方设法在自己所属院校开设会计,选择这一市场热点;可好景不长,大家一窝蜂的上,带来的结果就是没有几年,会计就人满为患,严重滞剩,成为一个“冷门”。所以,冷热只是一个相对概念,没有永远热门的,也没有永远冷门的,只有市场行情的自动调节转换。
而且,一个“热到发烫”的里,也有同学找不到工作;很冷门的里,却有“牛人”可以任意挑选自己想从事的工作。所以,对一个大学生而言,有没有好工作,更直接的因素更应该是大学四年你究竟学了什么、做了什么,而不仅仅是背了一张的“皮”,更重要的是这张“皮”下的真正能力。
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涉及三个主要因素:对工作性质和环境的了解,对自我爱好和能力的认识,以及两者之间的协调和匹配。这个理论 同样可以用到选择上来
据调查发现,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和父母一起商量决定的人较多,占到调查人数的 56.7%;其次是与老师商量决定,占调查人数的 20%;15.9%的人自己决定;而依据职业测试、心理测试建议的有7.4%。可见在报考志愿时,很多学生是与父母或老师商量决定的,甚至有家长代替孩子作决定。
其实80%的孩子,对于今后自己从事什么等都无明确的界定,这时借助科学的测试和心理测试就显得很有需要。一个孩子不仅要知道“我喜欢什么”、“我擅长什么”还要知道“我能做什么”,只有这样,他的选择才是自己爱好、自己喜欢、并有能力达到的。志愿通中的兴趣测评推、性格测评推就是一个“性格+特长+兴趣”三位一体的科学评价模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没有一个人单凭一个兴趣就能把事情做好,它需要相关的品格特质去支撑,需要相关方面的能力去实现。
比如说新闻不仅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高,对性格也有的要求。试想,一位害羞的记者如何与采访对象顺畅地沟通,一位不喜交际的媒体从业人员如何获得较新较有价值的消息。如果单单是缺乏经验,那还可以在挫折和抗击打中茁壮成长,可要是性格与之相排斥,改变起来难度相当大。
职场中,很多企业在招聘新人时,也将性格测试放在重要地位。他们认为,一个人能力不足,可通过培训增强;但一个人的性格与、职业不匹配,要改变起来,就困难多了。“性格+特长+兴趣”才是一个人成功成材较给力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