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消息下学期开始很多年级的教材将发生变化,家长们和学生们注意了,下学期开始,小学1-3年级,语文、道德与法治全部使用统一的部编版教材。初中7年级至9年级,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全部使用统一的部编版教材。2019年秋季新学期开始,中小学生的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都使用统一部编版教材。
“ 作为较重要的一门学科,语文教材的变化,是家长、老师较关心的问题!”原副总督学、教育部基教司原司长王文湛说。
王文湛给家长算了一笔账:
语文是工具科,是母语,是学习其他各科的基础前提。九年义务教育一共上课9522节课,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毕业一共上课13000节课,语文是第一大科,占总课时的21%以上。
中小学一共上了20门课,语文占1/5的课时还要多!
☞ 仅靠读课文,不可能增强语文能力!
➀ 多读,是语文学习的第一把钥匙。
通过这把钥匙孩子能够打开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宝库”。我经常对学生说:“理科学习靠题海,文科学习靠书海。”
没有广博的阅读,仅仅靠课文上那几十篇课文,是不可能真正增强语文能力的。而一个孩子如果有了海量的阅读,不读语文课本他照样可以形成语文素养。
➁“多读”指的是读好书,读经典的书。
而不是读浅薄无聊的垃圾印刷品,更不是读有害的“毒品”。我特别主张孩子多读适合他们年龄段的人文书籍——低段孩子可以多读绘本、儿童诗等童书,中段孩子可以多读整本的文学作品,和历史方面的书籍,高段的学生则可以加上文化和哲学等方面的读物。具体读什么书,已经有太多的分享书目,我这里就不开书单了。
☞ 多出课堂作文10倍的量,才能增强写作能力!
多写,是语文学习的第二把钥匙。孩子能够将阅读中吸取的养料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并表达出来。
这里说的“写作”远不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题,而是融入日常生活中的日记、随笔等等,形式不论,内容灵活。
对中低段的孩子来说,写作难免会有仿写的痕迹,这不要紧,这是学习写作的必经阶段。写作,不单单是“写作”,它伴随着阅读、思考和观察,所以写作实际上是综合的语文能力训练。
特别要强调的是,要让孩子一开始就在写作中让心灵自由飞翔,即真情实感,随心所“语”,千万不要说假话,不要“装”——当然,在结构、语言等方面模仿名篇,不能算是“作假”。
没有多出课堂作文十倍甚至数十倍的生活化写作,是不可能增强写作能力的。
☞ 多背,背经典诗文
多背,是语文学习的第三把钥匙。现在什么都可以“百度”的互联网时代,有人认为只要能够查到的知识都不用背。这观点是对的,但这话不能无限“覆盖”,比如它就不适合于文学。
好比锤子、改刀之类的工具不必随身携带,需要用的时候去拿就是了;但每个人的血肉却需要是自己体内的,而不可能是“外在的储存”。
让孩子在其记忆力较强盛的时代,通过背诵将较经典的古诗文化作自己的血肉,这是形成终身语文能力的“童子功”。
当然,并不是古诗文都要背,我依然强调背诵经典诗文,且越多越好。肚子里“别人的东西”储存多了,渐渐就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了,必然出口成章,行文流畅。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个古训永远不会过时。
上面所说三把“钥匙”,我在解说的时候虽然用了“第一”“第二”“第三”的表述,但这并不是三者重要性的依次排序。
对语文学习来说,阅读是信息的吸收,写作是情思的表达,背诵是经典的储存。这三者同等重要,不分主次,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