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自主招生自2015年施行开始受到了广大高考生和家长的青睐,很多考生通过自招这一渠道进入了自己理想的学校。那么,通过重点大学自主招生考试是怎样的一种体验?一位网友向我们讲述了他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心得,通过我们的平台分享给大家,借此希望能够帮助到奋战在高考路上的2018/2019界考生。
现在让我们开启今天的驿站之旅。
我现在已经是中国政法大学大三的学生了,我高考的时候(2015年)正好是第一年赶上自主招生是高考之后去考的。高中学的理科,但是,我偏科很严重,理科不好,语文和英语都比较好。
参加自主招生是有要求的,在当时,高中会考成绩A要在八门以上,一共是十门,我当时只有政治成绩是B,其他都是A。其次,要有证书,我高中的时候没有理科竞赛的证书,但我文笔比较好所以有的作文证书,就申报了自主招生。那段时间正好也是复习的冲刺阶段,为了自招的事情忙得人仰马翻,到处盖章签字,幸好有爸爸妈妈的支持,帮我报名了一家辅导机构,写自荐信,学校申报等方面帮我节约了很多时间,否则,我大概也不能顺利通过初审。
当时初审过了山东大学的汉语言文学和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学。去参加笔试和面试的时间,大概是14号左右,(高考是6,7号)因为两边时间冲突,相比之下更喜欢法学,所以就放弃了山东大学的自招,去了北京。法大的本科在昌平校区,整个学校给我的感觉就是,干净,安静,文化氛围比较浓厚。第整天上午去签到和抽签,晚上是笔试,记得正好赶上下雨。笔试的内容,给我整体的感觉是逻辑推理,主要考语文、数学、英语三科,但是试卷上各科考题区分的不是很清楚。
这是我当时抽的签
第二天是面试,按照抽签的顺序排队进去了,然后在一个候考室等着。等待时候分了组,大概是一组五个人。老师很好,很有耐心,进去之前要抽问题,我当时抽到的需要个人回答的问题是:你是如何看待城市改名这个现象的?
问题写在一个纸条上,它上面有提示,比如,改成了枣庄,我当时自己也想了一个例子,有一个地区由“旧城”改成“清平”,因为那个地方有万亩森林公园,风景很好,所以我感觉他这个名字改得好,就是能够体现那个地区的特点。但是这个问题要用辩证的观点去看这事,有的改了比较好,有的改了就不能体现原来的那个文化底蕴。
接下来还有小组讨论,另抽题目,老师不止看你的回答,还要看整个组讨论的过程,看团队合作的表现。在考场中,感觉时间过的很快,回想起来整个过程,一个人回答大概在三分钟左右,小组回答大概六分钟左右。不过,我很真诚的告诉大家的是,当你准备走自主招生道路的时候,可以选择一家比较靠谱的辅导机构,可以帮助你找到面试的答题思路和技巧,我在接受自主招生培训以前,准备了好多大学的历史啊、校训啊事实证明全都没有用。较终,我拿到了中国政法大学20分的降分录取资格。
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我就可以进入中国政法大学。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千万不能因为自主招生而松懈了学习。虽然现在自招都在高考后,但还是有很多同学从三月份准备材料的时候就开始浮躁。就算拿到自招名额,没有过硬的成绩也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