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在作战时要背着行军背包打仗是何原因?这样不会很不方便吗?在我们电视中,我们应该也是看过不少这样的画面,似乎在我们的意识中,打仗就应该拿一些打仗要用的武器装备就可以了,但是我们会发现日军在作战时好像不是这样,几乎每一个人都背着自己的背包作战,为什么他们不能把这些东西放下打完仗再背呢?难道这里面有什么秘密吗?关于这一系类的问题,接下来伊顿教育云南昆明一对一辅导小编为你介绍:
图片来源:摄图网
俗话说:“人靠衣装,佛靠金装。”日本人好像相当重视这句话,就连在作战期间,都不会放下背包,颇有种“头可断,血可流,背包不可掉”的风范!但是,他们真的是为了好看吗?答案自然不是的。
首先先来介绍一下日军的行军背包,这其实是他们的单兵装置,主要起到后勤的作用。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背包的款式主要是“昭五式”,木质框架里装着一个面料为牛皮的背包,里面放着牙刷牙膏、衣服袜子之类的生活用品,还会存放一些干粮、罐头之类的食物;背包外面会捆绑毛毯、帐篷、武器之类的东西。
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本的经济、国力、后勤补给水平都急剧下降,因此“昭五式”就变成了“九九式”,两者较大的区别就是牛皮材料变成了帆布布料,而且木制框架也被很多条带子取代,从而又被称为“章鱼式”。
其实,行军背包是日本流传下来的传统风俗,较早出现于平安时代末期,那个时候还被称为“悬保吕”,只是一些布条挂在身后,像披风一样随风飘扬,可以阻挡一些流矢和增加敌人瞄准的难度。后来到幕府时期,战争的模式再不局限于短弓箭矢,更多的是近距离的交战,长布条很可能成为致命的一击,所以人们就发明了用布条绑好竹笼的方法来起到防护作用,此时被称为“母衣”。
再发展到战国时期,“母衣”不再只是防护工具,更是一种名誉的象征。军队里出现了一群“母衣众”武士,这是精英战队的别称,代表着至高无上的荣耀,同时,母衣众也起到传达军令的作用,甚至可以就地接替阵亡的将领。
所以,日军秉承着这个风俗,在作战时期都要背上背包,当然还不止这一个原因。
在二战时期,日本人主要采用的是进攻作战模式,不断向外扩展侵略,每占领一个地方,都会派一些驻军留守,可以说,日军就是以只进不退的模式战斗的。
而且,日军没有的后勤部队为前线战士随时供给贴补,他们采用的是以战养战的策略,每攻占一处,就洗劫这一处,以增加粮食物品的补给。
如果他们自己不背上背包,就没有人会给他们吃的喝的睡的用的,在漫长的行军途中,迟早就会成为某地的一抔黄土。
较后,还有一种唯心主义的猜测,那就是在作战的时候,是两群人之间的混战,谁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就被敌军来了个背后一击。虽然这个行军背包不是铜墙铁壁,但里面夹杂着各种杂七杂八的东西,至少也能起一个缓冲作用吧,而且也会给自己一个安慰——我的背后有挡板,可以放心地冲锋陷阵了。
综上我们不得不说,每一个其实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性和做事风格,我们也不能去说哪一些就好,这个是历史发展的一个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