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有疑问,其实这很好解释的,减负也好,增负也好,这本来就应该是家长的权柄,而公权力无权染指。
为什么这么说,就要从学校(公立)和家庭对孩子教育各自不同的定位和权力边界说起。
首先,政府主导对公立学校教育是面对全民的公共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每一个孩子都应该而且受到保障接受公共教育,无论孩子的资质禀赋,也不论父母的期望愿景。这同时也就意味着公共教育应该是普适的基础教育,从设计到定位应该是让绝大多数孩子只要付出基本的努力就能够掌握。
问题是,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天资禀赋、性向特质各有不同,乃至差异悬殊,从统计分布的角度,在自然情形下,孩子们的各项天资禀赋、性向特质大体上都呈数学上的高斯分布,如下图。
如果要使公立学校的公共教育适合绝大多数孩子,那么公共教育的教学标准和考核要求就应该基于孩子们的平均水平,这张才能较大限度地适应较大多数的孩子。
可是,从上图可以直观地看出,大多数孩子的资质都分布在平均线左右附近,但必然有少数孩子资质分布在左边远离平均线的区域,也有少数孩子资质分布在右边远离平均线的区域。对前一部分孩子来说,基于人群平均水平的教学标准个考核要求对他们来说太难了,即使付出比平均水平孩子多五倍的努力也远远低于平均水平,在教学实践中,这样的孩子“吃不下”。相对地,资质分布在右侧偏远区域的处分孩子,基于人群平均水平的教学标准和考核要求对他们来说太简单了,他们轻松只需付出相当于平均水平孩子五分之一的努力就能够在课业表现上碾压平均水平,在教学实践中,这样对孩子根本“吃不饱”。
合理的做法是什么?对“吃不下”的孩子应该降低要求,不能因为课业的不良让这些孩子失去自信,丧失自尊,养成Loser心态。相对地,对“吃不饱”的孩子应该增强要求,不能因为简单的课业标准浪费他们的智力天赋,进而丧失对课业的兴趣。
这就涉及该对一部分孩子“减负”,给另一部分孩子“增负”。在美国是由学校来根据孩子资质来进行分层教学的,大多数孩子高中毕业掌握的课业水平相比中国的孩子差了一大截,因为要让左边偏远区域的孩子能积极、自信地毕业,所以毕业的课业要求水平就很低,否则就有违公平。但是,对天资聪颖的那部分孩子,美国有条件的学校就会提供甚至大学的课程标准(特别是数学科)给这部分孩子。
另一方面,美国父母如果觉得公立学校课程对孩子而言太简单怎么办?有条件的父母可以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五花八门的私立学校“增负”。
美国公立学校的课业标准有多低?高中毕业的数学要求大约相当于中国公共教育的初二水平。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因为绝大多数人,也就是普通人终其一生在工作和生活中能用到的数学知识不过初二的范畴。所以美国的大多数高中生对课业几乎毫无压力,高中阶段更多是发展他们的人格和社会性。
中国的基础教育与美国不同,长期以来基础教育的目标之一还是层层选拔,所以有公然的重点校、省重点校、市重点校、区重点校等等级森严的各级学校区别。大多数学生承受的课业其实是对他们终其一生没有什么用途的冗余的内容和重复练习。以中国每年录取的高校本科比例来看,只有6%的孩子有机会进入本科学习,但94%的孩子耗费大量时间、努力,以及家长的财富,陪着6%的孩子无谓耗费本来可以更好发展他们的人格和社会性的资源和机会。
因此,不难理解政府主导的“减负”的目的,致力于使公立学校的公共教育回归到对绝大多数孩子的普适性,他们付出基本的努力就能通过。应该说,政策的初衷是积极的,但一刀切的“减负”,一刀切的禁止数学教育,却又是不适宜的。同时,政府主导的“减负”政策原则上只适用于公共教育的公立学校,不应该管到私立学校和培训机构,更无权管到家长。
所以,家长给孩子报补习班也好,“增负”也好,这本来就是作为孩子法定监护人的家长当然的权柄,政府主导的“减负令”管不到,也不应该管到。
至于家长给孩子报补习班班对不对,个案分析,没有一概而论,也不作此论。
这是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