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读一本书就要有效果,有的学生可能会走马观花式的读一遍,读完之后可能也讲不出文章到底说了什么?这样的话读书的作用也就没有了,因此我们在阅读时要有目的的去阅读,要带着问题去阅读:
1、这本书籍的完整逻辑框架是什么样的?
很多人看了很多书籍,从来没有思考、梳理过这个问题!而只能叙述书籍中的部分重点内容而已。如果自己要写作,不注意梳理框架,那自己脑子里用原来是混沌的!
2、这本书籍中哪些地方或许是我写作中可以借鉴的素材、案例或者写作模式的参考?
当你脑子里想着这一点时,才会在阅读时额外留意!才会去关注甚至记忆某些章节、某些完整的段落、语句。
3、某一章节所谈的内容,是否是一篇自己写文章时可以借鉴的完整逻辑或者逻辑中的一部分?
因为文章不同于书籍,一篇文章几百字、上千字,顶多上万字,再多就没人看了!因此,文章所呈现的内容信息量、所发表的观点等等,是有限的。因此,对于书籍中某些章节的关注,很重要!
4、结合正在阅读的某一本书籍,我从中得到了、悟出了、整理出了哪些心得或者对某问题形成了什么样的个人的逻辑、脉络?
书籍的作者,是按照自己的某个脉络来写作的。因此,很自然的会将很多内容按照自己的写作逻辑与思路来进行创作。而我们在将某些书籍通读或者反复阅读后,有可能从中整理出属于自己的一套逻辑、思路、框架。
因此,我们如果能够按照自己的理解整理书籍中的大量素材时,你就可以做到真正站在书籍之外看书籍了!
5、书籍中很多的、准确的语言、措辞、语句的使用,是需要额外留意的!
很多人读书,看懂了书籍作者所表达的意思、思想。但是!但是!我们将书籍合上之时,无法准确的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出来!原因是:我们找不到、记不住作者所使用的措辞、语句!
很多人读书,只读“意思、思想”,这可以理解。但如果你要写作,那就请记住:“词汇”是需要要关注的!某些经典的语句是怎么使用的,也是要关注的!
其实这个很好理解,例如:某个人和我们说了某句话,我们知道意思了,也感觉人家说的好、让人很舒服,可自己就是重复不出来!原因就是,没留意人家说话过程中所使用的具体的措辞!
因此,请在自己读书时大脑里装入“我阅读之后希望能够自己写东西”这个意识吧!没有这个意识,读书与创作之间的转化很难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