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卑心理的形成,与家庭教育方式、孩子成长的环境、家庭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在幼童时期,有些家长没有注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动不动就否定孩子的行为。甚至指责孩子是笨蛋、是蠢猪,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促使孩子感觉到没有安全感、没有自信、从而失去了自主。
举例来说,有一位育儿嫂看护4岁小朋友,小朋友喜欢在自己家的墙壁上用笔涂鸦画画,育儿嫂看到后阻止孩子。没想到孩子的妈妈看到后,不仅没有责怪孩子,反而鼓励孩子说:“我儿子画的真好,将来成为一个画家。”结果,这个孩子真的成为了一名有成就的画家。这个案例说明,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给孩子潜藏下两种不同的发展结果。
在孩子成长的环境中,自卑的孩子,一般都是从胆小开始的。孩子胆小本来是一种正常现象,如果家长不加以引导、训练、鼓励。而是这也不让动,那也不让碰,从而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活动空间,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失去了孩子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机遇。孩子在小朋友间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弱化,自然而然的就形成自卑。
还有一种孩子,受家庭条件的局限,在小朋友之间比较起来,吃、穿、住、行、玩有差距,这种孩子的自卑,是从不善于表达开始的,他们不爱说话,把自卑埋藏在心底。在生活中易受冷落、不被人关注,甚至有时被人歧视。
自卑的孩子转化为自信,不是那么简单,需要家长和老师持久的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老师要多留心发现孩子的优点,多给自卑的孩子一些自主的空间,对他们多鼓励、多表扬。激励他们多动手、多动脑,在他们取得成功时,要与他们同时分享。要引导孩子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从一点一滴做起,树立起我可以、我能行的观念。不管做大事还是做小事都要讲求成功率。自信的孩子来源于家长和老师的赏识认同与信任。
孩子的自卑是幼小的心灵后天形成的,由自卑转化为自信也是完全可能的。只不过需要家长和老师要细心的早发现孩子的自卑情绪,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合理引导,树立信心,让孩子的心理逐渐强大起来,使孩子从自卑中解脱出来,转化成一个活波可爱的、有自信的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