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照片上一双双渴望的眼睛,那是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对知识的渴望。
近日来,来自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的赴云南景东爱心支教团队,以书信的方式,让相距3600公里的安徽师大志愿者与云南景东垭口完小的孩子们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
“如何能在短短十天内,让支教对孩子们产生的影响不断扩大延长,坚定他们走出大山的信念。”这是带队老师李维岩在来支教之前不断思考的问题。垭口完小坐落于哀牢山区,教师的缺乏、家长教育理念的淡薄等问题使得孩子得不到发展,艰难的教育现状令人揪心。“坚定孩子们的信念,激励他们走出大山,让他们了解山外的世界!”志愿者们一行来到垭口完小后,校长提出殷切的期望。
团队经过多次讨论,较终决定从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五四”爱心学校招募志愿者,由团队队员与五四爱心学校的志愿者组成爱心帮扶团队,与垭口完小的孩子们形成一对一的书信联系。出发之前,“五四”爱心学校的志愿者们倾心倾情地给素未谋面的远方孩子们写了一封信,信中有对孩子们的问候、寄语以及对山外世界的真情描述,甚至还有一些小礼物.......一封封充满真情与暖意的信笺,随着南下的火车,跨越千里,来到垭口完小的孩子们手上。
志愿者们给孩子们播放了安徽师范大学宣传片,激起孩子们心中阵阵涟漪。而后,志愿者将信笺随机发给孩子们。收到信笺的孩子们十分兴奋,明媚的笑容跃然脸上,他们小心翼翼地拆开属于自己的那封信,既害羞又兴奋。“珊珊姐姐,你看,我收到你的信了!”一位孩子收到了志愿者吴珊珊的信,开心地对她说。孩子们认真地回信,一笔一划,认真书写,一字一句,倾情表达。信笺虽短,情意长存,短短的话语中,凝注着孩子们对远方哥哥姐姐的期待。
十天的时间,志愿者们用行动证明:或许不能教会孩子们多少知识,但确确实实为他们开启一扇窗,让处于山区的他们看到了窗外的世界,为他们带去了陪伴与欢乐。而一封封信笺,则是支教的延续,笺短情长,用心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