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很多人都不愿意提起死亡这个词,当然也不愿意孩子接触有关这个词的一些概念,当孩子询问时也会用一些含糊的词语掩盖过去,这样导致孩子对于死亡的概念比较模糊,不懂的生命的珍贵,下面这三个事件足够引起家长的重视,因此家长要注意孩子观念的教育,那么对于孩子的死亡教育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呢?如何帮孩子帮孩子构建生命目标体系?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
·8岁男孩因为作业问题被父母训斥,锁门自杀…
·14岁男孩周末贪睡,被母亲掀被子,一气之下从12楼跳下…
·孩子玩手机被父亲指责,一气之下挥刀剁手…
死亡教育什么时候开始?
台湾高雄师大教授张淑美在《儿童生死教育之理念与实施》一文中指出:儿童在 4 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
从小对孩子进行引导,让他有一个正确的生死观,是需要的。
少年儿童对死亡的认知,根据年龄,家庭教育的不同和外界因素的影响,表现是完全不一样的。
● 孩子0-4岁:
对“死亡”没有概念,也很难明白死亡的概念,只能从爸妈口中知道,死亡是件不好的事。
● 4-7岁:
有了的社会认知能力,知道死亡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 7-13岁:
他已经具备的独立性,对死亡有自己的认识。
不同年龄段,向孩子阐述死亡要有所区别,千万不要吓孩子,让他们对死亡产生过度恐惧感。
小的时候,可以用比喻的方式向孩子解释“死亡”,用大自然较常见的树叶荣枯,花朵开谢帮助孩子认识生命的过程。
等孩子再大一些,就要让他们知道哪些是危险的地方,不能去,防止发生溺水,触电和火灾等事故。
带他们读科普读物,去自然博物馆和科技馆,客观地认识人的生老病死。
利用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中元节等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让孩子学会正确面对。
接受死亡,这也是一种乐观面对生命的态度。
帮孩子构建生命目标体系
台湾的生命教育课程主张帮助孩子构建一种生命教育目标体系:
认识生命(认识死亡)—关怀生命(尊重生死)—珍惜生命—发展生涯—自我实现。
生命教育中以“人与己、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生命”四大内涵为主轴,分别是:
● 人与己的教育:自尊力、自信力、接纳力、勇敢力。
● 人与人的教育:尊重力、关怀力、合作力、诚信力。
● 人与环境的教育:欣赏力、惜物力、应变力。
● 人与生命的教育:愿景力、承受力、坚毅力。
家长做到以下这几点,孩子就能明白,不要轻易放弃生命:
01利用绘本和游戏
家长可以透过绘本、有趣而富含教育意义的游戏,朗朗上口的律动歌曲,以及富含创造性与艺术性质的学习单,让孩子潜移默化地建立好的的生命信念。
带领孩子进入生命的思考与对话,让孩子认识、接纳、爱惜自己。
同时将这些信念推己及人,学习与环境和谐共处,帮助孩子在人生的路上有能力做对的选择,活出丰盛的生命。
02、学会欣赏生命
带孩子去大自然中观察植物的生长,昆虫的习性,从欣赏万物的生命历程中学习面对挑战,忍受挫折与压力,坚持到底。
03、让孩子认知自我
告诉孩子,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个性,兴趣各有不同,正是这些不同,成为无二的特别的人。
每一个生命都需要意义,让孩子觉知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帮助孩子欣赏自己的独特性,成为一个自信的人。
04、化解悲伤情绪
增强孩子承受力,面对生命中失落的经验,学习处理悲伤,挫折和抒发情绪。
这关乎孩子尊严,保守孩子的心,胜过保守一切。
05、设定梦想
以积极正向的态度,帮助孩子面对自己的问题,越客观限制,设定方向与目标,有梦较美,追梦踏实,帮助孩子实现生命价值。
孩子在不断的学习、思考和体悟中,也会不断调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达到人格和心灵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