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家长的认知要客观。
抛开职业光环,老师也是普通人,普通人都是优、缺点参半的人。
比如有这么一位小学女老师A,她接手了一个三年级的班,这个班在她接手之前均分排老末(一共5个班),排在头两名的两个班,是由学校颇有名气的2个老师带班,而A老师接管的班前两年每年换班主任,这么一个落后班在A老师接手一年后翻红,排名年级第一。
读者看到这儿,是不是也觉着学生们很幸运,终于遇到了好老师了呢。
如果单纯从成绩上说,这个班整体成绩的上升离不开这位老师的辛苦培育和悉心付出。可这个老师有一个很大的特点(缺点),就是容易激动,好动手,并且以成绩评定学生。有个学生被老师生气扔书误砸,去医院缝了针。成绩不好的学生经常被打头,A老师动不动就发脾气骂学生等等。
我较后得知A老师的消息,是她被调职到别的岗位了,不在教学任职的她有何想法就不得而知了。
其次,帮助孩子正确解读老师的言行。
女儿上初中时,有天回家把书和练习册从书包里掏出了大半,原来学校为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要求学生书包里的书和练习册不过几本,这么明显的弄虚作假会误导孩子的是非观念,在女儿背着“减负”的书包去上学前,我和她说,弄虚作假肯定是不对的,但老师和学校也有不得已的苦衷,真正的“减负”需要环境的多方配合,只要存在的竞争,就不可能达成真正的减负,“减负”流于形式也就不可避免,做为普通学生人微言轻,配合下老师是应份的事。
较后,鼓励孩子用积极的言行回馈老师的善意。
鼓励孩子做一个好学生,比如遵守学校规定,尊重老师,上课认真听讲,课后保质保量完成作业,和同学友好相处,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同学聊有意义的话题,阅读有意义的书籍等等就不一一列举了。
家长的修养和孩子的教养如影随形,孩子在学校里和老师、同学的相处模式,也就是未来职场中和上司、同事相处模式的初始样本,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有的人在生活中顺风顺水,有的人在生活中举步维艰,各种端倪早有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