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缺乏安全感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在关系行为上会表现为两种:自我防御型和讨好他人型。
自我防御型表现为在关系中一有风吹草动就主动撤退,不善于进而争取,有时候也往往伴随了的攻击性,倾向于否定对方来降低自我否定。无疑,这对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或者亲近的朋友之间会是个大问题。
讨好他人型是指在关系中,在极高程度上以他人为中心,因为害怕关系破裂,自己被抛弃,他会无尽地付出、压抑自己。他们表现得异常地感恩,如果向对方提要求,自然地假定被拒绝,如果对方答应他们就千恩万谢,感激涕零。这并非健康的心理,因为自我价值感低,自我认识容易受到他人的过度影响。
2.影响到自信
缺乏爱会导致自我怀疑,这是一种整体性的怀疑,在关系中怀疑自己不够可爱,不值得被爱,容易有抛弃感。在工作、学业和事业中,容易自我否定,导致自我效能感低下。缺乏自信进而导致耐挫力低。因为不相信自己天然值得被人珍视,很大程度上需要不停地向别人证明自己有用,很能干来获得价值感。而过度依赖外在绩效来证明自己, 一旦遇到工作上的挫败,就容易整个否定自己的价值,觉得自己一无,而且也因为难以拥有支持性关系,或者开口求助,导致恢复能力弱。
二.为什么会发展出不同的行为
缺爱对孩子的影响是长期的,甚至可以说对人一生都有深刻影响。在不同的程度上,有的孩子发展出攻击性行为,有的孩子发展出退缩性行为,有的孩子也亲社会,表现为在人际关系中无尽的付出,甚至丧失了自我。
缺爱是个前提条件,较后发展出什么行为模式,跟孩子原始的性格底色有关系,——性格形成我们可以大致说是三分后天养成,七分天生——但是也跟缺爱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有关。
所谓缺爱是显性,还是隐性,是指缺爱是孩子主观上察觉到的,还是主观上没有察觉到的。这对孩子的行为模式可能产生不同走向的影响。
比如,主观上感知到了自己不被爱,那么根据孩子天然的性格,他会责怪环境,或者畏惧环境,对应可能产生攻击性行为或者退缩性行为。
而在主观上没有感知到缺爱的孩子,他将缺爱怪罪于自己不够努力,那么就会发展处感恩过度的亲社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