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政策的调整,前段时间继“”、“”之后又出现了“双”大学,双大学的名单公布后,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网友都在讨论各高校的学科和发展,在网友讨论的同时,我想各高校也有自己的发展方向和改革方向,下面和伊顿教育老师一起来看看在双背景下合肥工大的教学改革和思索!
或许临近期末,较近有两个热点话题都与大学考试相关。
一是北大物理系俞允强老师写给副校长的公开信。俞老师信中说,电动力学期末考试中125份试卷有近30%不及格,过北大规定的两倍半。这封写于15年前的公开信日前意外走红,北大校方也不得不公开做出说明。
二是广东海洋大学航海学院一名学生给校长发短信,说老师考前都给学生划重点,导致他跟其他同学拉不开差距。尽管校方否认了发短信一说,但教务处发出的杜绝划重点的通知,还是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看到这样的新闻,不知道合肥工业大学校长梁樑是否会会心一笑。从2015年以来,合肥工大对教育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着重解决的就是学校教育教学方式不适应“双”建设新形势的问题。他们认为,这两个热点话题中涉及教学和考试的方式,本身就有问题。
#p#副标题#e#
形成挑战
合肥工大1945年建校,1960年被中央批准为重点大学。作为这样一所老牌工科院校,“双建设”的竞争力是什么?是靠科学研究,还是靠服务社会?对于记者的提问,他们都没有否认,却认为较主要的是靠人才培养。
梁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从社会排名来看,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大学本科培养的院士校友数,合工大在排在第23位;在我国上市公司中任CEO的校友数量,合肥工大在排名第7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500强企业的CEO母校排名,合肥工大在全世界排名第75位,在排名第5位。这些指标都过了学校的综合排名。
这也是合肥工大把人才培养摆在双建设突出位置的原因所在。合肥工大教务部部长陈翌庆认为,在人才数量和科研成果显示度上,合肥工大在部属大学里并不显山露水,但培养的学生“好用”是名声在外。比如合肥工大汽车系,曾经一段时间三大汽车厂(一汽、上汽、东风)的掌门人都是他们培养的,人们称之为“肥大系”。但是近年来,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普遍倾向,对学校人才培养龙头地位形成了挑战。
梁樑甚至认为,随着我国企业研发水平的增强,过去高校直接为企业技术改造服务的研究模式已经不太合适了。比如汽车,目前中国汽车制造企业的研发技术、力量和平台,已经远远过一所大学。以梁樑从事的管理学科而言,过去教师可以去企业做管理咨询和管理设计,现在只能去讲理念、思路和方法了。因为企业已经很厉害了,倒逼着教师往创新链上游走。
于是,从2015年开始,一个名为“立德树人、能力导向、创新创业”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体系,开始在合肥工大逐渐建立。
#p#副标题#e#
重心转移
工科学校做事喜欢先有一个模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合肥工大同样也想建一个模型。其中较重要的,是要找准目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合肥工大认为,目前高校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不准的问题。具体地说,在以下两个方面存在着重心偏移。
在立德树人方面,重点都放在学生身上,教师的角色在弱化。这也造成了教师立德树人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学校德育资源利用不足,德育改革的支撑保障机制不健全,学校的德育工作往往集中在少数课程、少数人身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不像过去那样亲了。
梁樑认为,对学生的德育,除了学生接受教育之外,还需要有一个体验的过程。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天花乱坠,但和学生实际接触的不一样,也达不到德育的效果。学生在学校接触较多的人,除了同学就是老师。如果老师上课不讲逻辑没有章法,学生就不会去认真分析;如果老师的教学纪律松松垮垮,学生也不会去认真学习。因此,合肥工大把立德树人的重心往教师身上转移,重视言传身教。
另一方面,在能力培养上,重点放在教师身上,存在学生角色的弱化。学校的教育教学常常是以教师为中心来组织的,教师控制了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的活动都是在教师的指挥下完成的。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与教学过程的对应关系没有实现有效衔接,学生能力培养中不可或缺的感悟、体验和践行过程,因为不系统、非标准化,也导致了能力培养无目标。
梁樑说,工科的知识变化和替代性很快,学生入校时制订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他大学四年毕业时,可能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合时宜了。大学教学仅从内容上紧跟社会变化是跟不上的,需要从过去的知识学习转变为能力培养。因此,过去大学抓教学是盯住教师,比如去听课,不能出教学事故,现在要把重心转移到学生身上来了。
两大冲刺
采访合肥工大的教学改革,给人印象较深的是两大冲刺。一个涉及教师的工作量计算,另一个是考试改革。
合肥工大规定,教师指导研究生不算教学工作量。这可把一些大牌教授得罪了。以往一些大牌教授一年招好几个研究生,这样一来教学工作量就满了,不用再给本科生上课了。新规定一出,不少教授反驳:指导研究生也要上课,怎么能不算教学工作量呢?
学校领导自有他们的逻辑。梁樑告诉记者,本科生培养是合肥工大的重中之重,大牌教授不给本科生上课,实际上与学校的制度设计和发展目标不一致。学校不否认指导研究生也是教学活动,但是学校也要求大牌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并且,研究生在合肥工大是一个紧缺资源,你不招研究生自然有别人招。
“如果哪个教授因为不算工作量就不招研究生了,教授打了报告,我当场签字。”梁樑说。结果不仅没有一个人打报告,而且大牌教授一个个抢着给本科生上课了。
学校同时规定,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既可以算教学工作量也可以算科研工作量,由教师自己选择。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教师去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结果,2015和2016两年,合肥工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出现了井喷式发展。去年一年,全校有一半学生直接参与了创新创业活动,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上千项。
另一项改革是改变期终考试“一考定乾坤”。学校规定,课期终考试分数,不得过该门课成绩的40%(基础课不得过50%),其余要通过课堂、实验、讨论、作业等方式考核。刚开始实行时,一些教师认为学校是在放水,平时占的那60分等于白送给学生了。
教务部部长陈翌庆可不这样认为。陈翌庆说,这样做的目的是重视过程性考核,学生在课堂上学了知识,还需要通过实验去体验感悟。特别是工科学校,实验室的投入很大,不让学生充分利用就是一种浪费。过去教师不重视实验环节,开实验课时也往往偷工减料,这并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学科原理。
梁樑甚至认为,工科特别是到了高年级,根本没需要做封闭性的、知识点类的题目。因为这些东西的考核,完全可以通过随堂测试、课堂讨论完成。考试或者作业,应该是开放性的,这样学生一抄,你就会发现他俩是抄袭的。这种考核方式的改变,也逼着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
对此,管理学院电子商务系系主建民深有同感。何建民说,现在互联网对教学的冲击性很大,特别是电子商务,知识更新很快,如果教师上课时在某些知识点上反复讲,无疑是浪费时间。现在学生的网上学习能力很强,不如在考核方式上做些改变,鼓励学生去自主学习、自由探索。
#p#副标题#e#
教学闭环
合肥工大着力建设的新教学体系,是一个可检测、可控制的教学闭环。
目前学校每年招收本科生8000人,规模能排进前十名。让学校较为关心的是,如何增加本科培养质量不滑坡,增加这8000人中较好的和较差的不要差距太大。
合肥工大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多数高校并没有将教学体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出现问题也往往是局部解决。教学质量主要依赖教师的认真负责和学生的认真学习程度,进而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为此,2015年秋季开始,他们实施了能力导向的一体化教学体系(如图),为的就是建设一条稳定的“产品”质量生产线。
在教学评价上,这个体系改变了学生给教师打分的方式,改由学生自己给自己打分。梁樑告诉记者,学生给教师打分并不科学,因为学生只能从教学态度评分,没法去做一个学术的判断。并且,这实际上也是一个博弈过程,搞得很多教师不敢严格管理了。现在,教师把教学目标在网上公布了,学生学习有没有达到这样的目标,他可以自己给自己打分了。比如说学生都在第一个指标上出现问题,教师就应该进行反思和改进。
工科里有不少知识是相互关联的。工程图学是工科都要学的一门课。工程图学的投影理论基础画法几何,是研究在平面上用图形表示形体和解决空间几何问题的理论和方法的学科,因为其学习难度大,被学生们称为“头疼几何”。在传统的考核方式下,这种学习困难在教学过程中被掩盖,在期末考试中往往会出现大面积低分。
机械工程学院制图系主任刘炀告诉记者,现在学校工程图学分为三类,A类面向机械类,B类面向近机类,C类面向电气、管理等非机械类。工程图学课程组将考核过程细化并规划化,考核由作业、期中考试、考勤和期末考试等部分组成。
和过去不同的是,现在各类试卷的批改采用统水作业,每个教学班均需填写课程目标实现情况测评表,针对教学效果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同时课程组撰写整体分析报告。如果大家都发现哪个上面有问题,课程组就要联动改进。
过去学生给老师打分,打深了,他不知道怎么打;打浅了,对学校没什么用。“学生打分也好,老师打分也好,都需要传递一个真实的信号。改革之后,打分才真正成了学校改进教学的抓手。”合肥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袁自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