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是因年纪太小,对古文表述形式陌生而无法理解文字说的是什么意思。
这种情况不仅不要着急,还要放一放,等孩子确实到了能读懂古文、古诗词的年纪再读才好。
过早的学习经典,只会增加孩子对经典的不理解式抗拒,是不利于持续学习的。
第二种可能,是孩子虽然理解了字面的意思,但对论语产生的年代、环境过于陌生,无法理解那些字句背后的内涵。
就好像给非洲吃不饱饭的孩子看那些《华尔街》那样的金融故事的电影,就算他们能听懂每句话也根本无法理解要表达的意思。
这种情况,可以用增加孩子的阅读宽度(阅读量)来解决,当孩子知道更多春秋战国的故事、人物、典故后,这样的问题自然而然就消失了。
较后一种情况比较麻烦——就是孩子已经模糊形成的价值观和古文内涵产生冲突。
比如,在现实生活中,孩子身边随口撒个小谎的人和是比比皆是习以为常了,那么古文里教导要诚实立信的观念,孩子就难以理解为什么那样才对。
这就类似“胡不食肉糜”的问题一样,需要让孩子在现实的妥协与理性的高度之间找到平衡,在目标与起点之间找到路径。
后面这点,孩子没到理解、自制年龄下,是不可能做到的;同样,孩子的老师(父母)没有相当的水平和榜样作用,也是难以给孩子正面的帮助的。
总之,学习经典是好事,但不能着急,需要随着孩子年龄、见识、认知能力、思辨能力的发展而循序渐进,这样才能保持足够的兴趣去获取收益。
同时,经典之所以是经典,还在于不同年纪去学能获得不同阶段的收获,这也是保持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较好教材。
孩子一时不理解,不要着急,针对问题寻找解决办法。
确实是年纪不够的情况,要做好准备,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