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随眼行,眼听心声”,是强调读书需要用心,对于不同的读书目的和状态,无非所用的“心”有点区别。急着有用,内容又不大好懂,用的必是“苦心”,读者娱乐自己,一般用的是“花心”吧。同时,要往哪里看,是快是慢,眼睛是跳是爬,要凭“心”而论,这方面的技巧也很重要。
“化为己有”,是提醒我们,即使已经记住了,也不意味着它和我们已有的知识已经融合在一起了。遇到有价值的知识和信息,对我们原有的知识要进行冲击和改造。我们把记得的和理解取得的知识、信息,和我们已有的知识、信息进行比对,进行一番评价和判断,然后决定是修改我们的旧东西,还是修理看到、得到的新东西,如果经过判断,要大改旧东西、旧的知识框架,那太好了,我们读到了改变命运的经典!如果我们对新东西决定进行拆解,然后井然有序地排列出来,甚至决定立即写个评论挂上平台,那我们已经属于弄懂的程度了。
达到这一步,我们读书的精神还需要一个字点化,这个字就是个“磨”字!读书的过程就是和书紧贴住,死死相磨的过程!要得其大略,就捡要害处磨;要恨不得把书吃了那样如饥似渴地想和作者一样,写出那样的美文,那就要逐词逐句地磨,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磨;要是不能容忍存在心里的“墨点子”,那就要回头专捡墨点子磨。一套读书功,就是一套磨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较好的读书方法就是“磨书”!
美国一位专栏作家曾说过,他一生中,除了生病时候,读书读文章,都是小心翼翼仔仔细细,除了理解文中的意思,还要揣摩别人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