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多数关注自招的考生和家长都知道,近几年来,“按类招生、按类培养”的这种模式备受考生的关注,但还有不少考生和家长对大类招生并不了解。那么,什么是大类招生?大类招生有哪些模式?对考生有什么影响?2018届考生该如何填报高考志愿?今天,伊顿教育小编就针对以上问题给考生和家长解答。
一、什么是大类招生?
所谓按大类招生,简单来说就是按学科大类招生,是相对于按招生来说的。高校将相同、相近的学科门类,同院系或者不同院系的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考生填报志愿时,可以直接按照大类的名称来填报志愿。如在某校招生中,农学、植物保护、园艺、种子科学与工程等4个统一以“植物生产类”招生,考生若想选择其中某一个,填报时只需填上“植物生产类”即可。
考生通过大类招生被录取之后,在本科阶段前两年(有的是一年)统一学习基础课,大二或大三时再根据学校要求、自己的兴趣、专长和发展方向,在大类所含中重新选择具体。
二、大类VS区别
1、名称
与招生相比,按类招生的类名称没有名称划分得详细,一般是某一学科领域内的一级学科或者二级学科。
比如北京工业大学2017年的招生计划里面大家就可以看到土木类、能源动力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数学类、计算机类、社会学类、设计学类、美术学类这些类别。这些都是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校目录里面的类,每个类里面包含了院校正式在教育部备案的多个具体。例如,能源动力类包括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社会学类包含社会学、社会工作;设计学类包含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和工艺美术五个。除了上述按类招生的类别以外,其余的今年仍按具体招生,例如,电子信息工程、金融学、建筑学等等。
2、招生计划
对于按类招生的学院,学校招生计划数不再按划分,而是下达到按当年计划招生的类,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只需填报相应的大类,不需要选择确定自己就读的具体。
3、培养模式
不同的高校在按类招生的过程中结合本校的教学资源、学科建设、布局、院系建制、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毕业派遣等问题制定相应的培养模式,彼此之间也不尽相同。即便是统一高校内,不同类别的培养模式、分流时间等也会有所区别。
4、培养过程
在培养期间,同一类招生录取的考生第一或前两个学年在同一个教学平台上进行本类的通识课程学习。之后,学生会结合个人的爱好、特长,考虑自身的条件、学校教学资源情况及就业状况,积极接受导师的指导,再根据学生志愿和学校有关规定,由学生选择或方向而进入相应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