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如其人”是什么意思?作家与创作之间真有这样的对应关系吗?我们经常性也会听到“文如其人”这样的话语,那么这各话是是何意思呢?大家是如何理解的呢作家与创作之间真有这样的对应关系吗?相比这个应该是很多人都比较想知道的点,我们需要要说,人的性格是天生的,但是性格也是可以塑造的,关于这一点,接下来伊顿教育云南昆明一对一辅导小编为你介绍: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一直来,有一种主张叫“文如其人”,这张主张是对作品和作者的双重的狭隘认识。从较初对文章的品评过渡到对作者的品读,再延伸到对作者职业道德要求,再用这个道德要求解读作品。它是一个循环往复式的过程,原点出发又回到原点,给作品打上了等级,给作者带上了镣铐。
人的性格天生的,后天的有意识培养,是对先天性格的或压抑或张扬。文章是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工具之一。现代社会,用来表情达意的方式更丰富更科技了。无论哪种方式的表情达意,都是人对现实世界的观照。这种观照必然打上作者的秉性才情。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文如其人”的说法是对的。也就是说,文章的风格同作者的性格特点有相似度,文章能反映作者的思想、立场和世界观。但同时禁锢了或放大了对作品和作者的认知,从而导致从古至今对文人和人文的狭隘处理。
同时人的性格可以塑造的,可以通过学识修养来完善甚至改变人格。宋朝苏轼《答张文潜书》:“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为人深”就是一种性格,文如其人是一种作文境界。譬如,他的文章像他的为人一样质朴、纯真,真可谓文如其人。这个“他”有“质朴、纯真”性格特点,“他作的文章”有一种人人皆可受用的高境界。当一个人沉浮于社会,他的为人不是他本初的,而是熏染了社会习气。他不再愿意吐露心声,或者说不愿意直接吐露心声,如果愿意借笔发力,这个时候文如其人就变得不可捉摸了。如果其文像其为人一样不愿被人知道,一种隐士心态,辍笔可能成为其人生常态,其文自然不愿为人知。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主张君子应该是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偏重其中一方则是不足。苏轼的说法是对孔子说法的进一步事实论证,用为人和为文的关系来证明。发展到后来,只局限于为文的问题了,写文章要“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因此,“文如其人”不能简单地说是一种对应关系。大家对于这句话是又是怎样理解的呢?喜欢就关注伊顿教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