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第一步,要学会提问题。
比如,朱元璋为什么要造反?他是如何一步步走上权力巅峰,创立明朝的?他建立了哪些制度来保持皇权?朱棣为什么要夺位?真的只是争权夺利吗?张居正为什么要改革?明朝的制度有哪些已经不合时宜的漏洞?张居正改革为什么失败?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又是什么?崇祯作为明朝有为君主,为什么又会吊死煤山?
带着这些问题,进入读书第二步,搜集信息,并将其串连,就像拼图一样,一点一点的将明朝的政治,军事,文化,道德,朝廷官员,民间百姓传统,等等,拼凑出来,就完成了大明王朝的一副完整的图画。
但是,仅仅这些还不够,还需要要有读书的第三步:输出信息。
在你完成图画的拼图以后,这些依然只是存在你脑海的信息,不同的是,不再凌乱不堪。但是这些信息并不是你自己的思想。
在你通过语言交流或形成文字的过程中,这些文字才会产生“化学反应”,较终将其凝练成几句话或一段话。这些才是你的思想,你的知识。
像黄仁宇写《万历十五年》,阅读了大量书籍,包括一百三十三册的《明实录》,各地方县志,奏疏,中外文献等等,用了七年时间,才形成这么一本薄薄的册子。然而,其中心内容,仅用一句话就可以表述: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治,至明代而极,这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读书的第四步,就是从你形成的思想出发,完善整个架构。
比如,以道德代替法治。那么为什么汉唐国力会那么强大,文化会那么繁荣?同样是重文轻武,为什么宋代文化成为中国历极为光辉璀璨的一页?通过这些类比,延及整个中国历史,终形成自己的历史观。那么你也就成为这个领域里放心,了。
这才是读书。
正确的读书方法是可以让读书的进步是呈指数增长的。比如,较初读一本书,是极其缓慢的,甚至也是枯燥的。但是当你进入到读书的第二步的时候,获取信息的速度会加快。当你进入第三步的时候,第四步其实会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