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中日的海军装备差距是什么?下面和小编一起来分析一下:甲午战争中,中日海军装备既有量差,也有质差,还有部分存在代差。首先我们来讲一下量差:
一、量差:这个一目了然。为什么中国海军两次海战之后就不敢再出海了,日军登陆也不敢去袭击,因为已经损失近半(丰岛损失1艘,大东沟损失5艘),再出海决战就是送死了。
北洋+广东联合舰队只有13艘可以出海作战的军舰,总排水量不过2.5万吨。其中有2艘7000吨级军舰,6艘2000吨级军舰,5艘1000吨级军舰。很显然,全靠2艘7000吨级军舰撑门面,其他都是些小军舰。
日本联合舰队有23艘可以出海作战的军舰,总排水量近6万吨。其中有4艘4000吨级军舰,4艘3000吨级军舰,3艘2000吨级军舰,7艘1000吨级军舰,5艘600吨级军舰。也就是说,2000吨级以下的战斗,日本人可以15:11;3000吨级以上战斗,日本人可以8:2。双方差距很大。
二、质差:这个比较复杂,涉及到军舰质差、火炮质差、炮弹质差等多个方面。
1、军舰质差。
北洋+广东联合舰队的军舰锅炉濒临报废,普遍速度较慢,编队航速只有8节,较快的致远和靖远只有15节左右。
中方较快军舰致远到甲午时只有15节航速
日本联合舰队的军舰新式的多,速度快的也多,因此可以编成一支编队航速15节的第一游击队,其他分队的编队航速也可以达到10节。速度快,就意味着可以占据更有利的阵位,不利时也可以迅速脱离,而速度慢的只能被动挨打。
日方较快军舰吉野22.5节(所以电影中致远追吉野的情景是不可能追得上的)
2、火炮质差。
中方较大口径火炮是305毫米,但由于是旧式短管型号,其威力仅与210毫米长管炮相当,还不如日本的260毫米长管炮威力大,比起320毫米长管炮更是远远不如。
中方的305毫米炮(上)身管短,还不如日方的260毫米炮威力大,中看不中用
中方的中口径以上火炮数量只有59门,速射炮只有3门。日方的中口径以上火炮数量有200余门,速射炮有61门。双方的火力密度完全不是一个等量级的。
3、炮弹质量。
中方全部采用褐色发射药(黑火药钝化产物),黑火药炮弹,发射时烟雾大,影响射速,破片少,冲击波小,威力有限。特别是穿甲弹由于克虏伯引信技术不好,经常不能爆炸,只能发挥钻洞的效果,不能破坏舰体结构。
中方开花弹(右)是黑火药,破片少。穿甲弹(左)的弹底引信不可靠,经常穿而不炸
日方已经有一部分炮弹采用无烟发射药,装药为烈性炸药,破片多,易燃并能产生毒烟,威力极大。
日方的英式穿甲弹引信比中方的克虏伯穿甲弹先进,可以实现穿透——爆炸,装药也为烈性炸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