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这一门学科的确重在长期积累,但是想要短期增强,也不是全然没有可能的。如今的应试考试,传统观点认为是多读书,多积累。但是我认为多读书很明显不能增强答题的水平,多读书或许只能够增强作文的写作水平。多积累,必然是重要的,但是需要要明确积累的内容的质量水平和发展方向。如果努力了,却是背道而驰,或者没有击中要害,那无疑是比较不划算的。
先来说一说古诗词能力的增强,很多家长甚至是中学老师的教学模式依然停留在以前古老的模式,就是让孩子死记硬背一些的诗词和文章了。但是如今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很多孩子尽力去背诵了,有的孩子可能根本就不感兴趣,就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背下来了,然而他们可能并不知道这一篇文章或者是诗词表达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到底抒发了什么感情,到底实在一个什么背景之下完成了作品。就好比如说“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很多孩子毕竟只是孩子,他们只注重于完成家长和老师的任务,没有什么其他的目的,他们就不会去深究诗句的本质意义。这个“谙”,很多人就不懂得什么意思,但是一般的书都会有注明,“谙”是“熟悉”的意思。
我不是反对孩子从小背诵很多经典作品,这里主要是想建议家长或者老师要求孩子背诵的时候,要把一些生僻的字词告诉他们什么意思,让他们了解诗的意思。一来,以后做文言文,很有可能遇到相同的字,他们读着读着,碰到“谙”就能懂得意思,这样就相当于地积累了的知识。二来,加强了学生们对诗词的统筹理解,他们明白了诗的意思,自然也会懂得诗人的思想感情了,从而使背诵不再变得那么困难了。
以后做题,也能越来越答到点子上面。如果学生有不懂得历史背景,老师应当反复强调,我们都知道宋朝词人辛弃疾的很多诗词都与抗金有关,以后做题做到类似的题目,学生自然就能联合诗词的背景,举一反三,有所广益。思想感情也是如此,无非就几种感情与修辞,在背诵的同时,我们更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情感的普遍规律,就是去发现人性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