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要到三月里了,距离的学考选考就剩下一个月的时间了,很多考生都在积极备考,那么对于学考科目的加试题考生们有哪些答题技巧呢?下面伊顿教育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一些老师们的分析和解题技巧,有需要的考生可以收藏学习,希望可以帮大家,来看看吧!
地理
本文就2017年11月选考加试题28、29题的试题特点和答题情况进行分析。
试题特点
选材来源于生活或服务于战略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今日教育是为明天的社会培养人才。素材选取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或对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总纲中强调“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表明这是一个属于中国和世界人民的伟大梦想,而这一伟大梦想的合作发展的基石是设施联通,是“路”,由“路”的联通支撑起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联通,从而带动起各个和地区人民沿“路”而行的交流与亲近,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拥抱中国。当代中学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生力军。因此,28题选取中巴经济走廊为背景,重点突出中巴铁路和瓜德尔港,站在战略的高度,让考生认识到联通这些交通“断点”的重要性和面临的主要困难,对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p#副标题#e#
29题从贴近现代学生生活的信息入手,不仅突出地理学科的重要性,而且增强了素材的亲切感,有利于消除学生考试的紧张感。可以说,本题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考核内容为学科主干知识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地理学科两个重要思想。产业活动是人类影响地理环境的较重要途径。水循环是自然地理环境较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它对人类及地理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自然灾害形成的原因是人类抗灾救灾的前提,农业生产技术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因此,这两道题均考查了主干知识。
设问重在考查素养
28题通过分析印度河下游地区旱灾成因的分析,“水肥药一体”喷滴灌技术的环境效益的简述、经济走廊建设重点建设交通的说明,重在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在区域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人地协调的能力。第(1)、(2)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了解区域发展的环境基础;第(3)题侧重考查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创造性的“水肥药一体”喷滴灌技术取得很好的环境效益,能带给学生好好学习地理知识和让知识在实践中转化为智慧的正能量。
29题是一道无图考图题,对考生的要求更高。第(1)、(2)、(3)题以产业活动为载体,隐含区域认知和人地关系的处理。第(3)题要求简述金融业可发展成为服务业中主导行业的有利条件,而教学中缺少对金融业的特别关注,这需要学生调动有关产业活动知识,根据材料现场学习它与服务业及其他产业的关系,对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第(4)题立足于天文观测,意在提醒教师在教学中落实地理实践的重要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地方时、区时、晨昏线等知识会成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好这些知识,对学生以后积极参与全球化生活起到重要作用。
试题分析
二
第28题
解题思路
区域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特征,气候是区域环境特征形成的主导因素。28题材料一中的等降水量线、沙漠图例,以及拉合尔气候统计资料告知该区域地处干旱、半干旱区域。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科的价值观。干旱是该区域可持续发展需要直面的关键问题。因此试题第(1)(2)(3)小题均围绕干旱出题,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出发,要求分析该地的水文特征、旱灾成因、针对干旱问题推广农业灌溉新技术的环境效益。答题应该牢牢把握整体性的特点进行分析。
整体性根据不同的空间尺度表现有不同表现,小尺度范围表现为各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大尺度范围表现为地表各圈层之间的物质能量联系。第(1)题涉及整个印度河流域,是在大尺度区域背景下,设问考查河流流量与周围地理事物之间关系。第(2)(3)题限定在乙地,是在小尺度区域背景下设问考查旱灾与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农业技术对周围区域事物产生的积极影响。因此答题时,第(1)题需要从水循环、大气环流的角度考虑;第(2)(3)题要从水循环的环节确定思维原点,寻找答题的思维方向。
区域又是联系的,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交通是区域协同发展的纽带。第(4)题要求说明将交通作为中巴经济走廊建设重点的主要理由,这是一种人文地理决策推断,需要依据材料提供的区域发展建设背景信息,调动已有的地理知识进行推理。巴基斯坦还是一个农业,未来一段时间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资源开发和传统工业发展,基础设施相当薄弱。材料三告知瓜德尔港、产业园区、公路铁路和能源为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四个建设重点其中瓜德尔港、公路铁路为交通建设,其建设是为产业园区建设、能源开发服务的,即依托交通建设能源基地或产业园区。具体理由可表达为:瓜德尔港建设有利于大宗货物的运输;铁路公路建设有利于生产生活资料运输;形成水陆联运通道。
典型答题错误及教学启示
第(1)题学生失分表现有以下几点:①知识掌握不牢固,如季节与补给不对应,错答成“春季 夏季,雨水冰雪融水”,再如季节误判,错答成“秋季”;②审题不清,未按题目要求答季节,错答成“1-3月、7-9月”。
这启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系统教授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区域认识能力,并注意规范表达。
第(2)题学生错题情况有以下几种:①用词不当,如错答成“地处沙漠边缘”;②概念不清,混淆降水量与径流量的概念,如错答成“乙地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③区域认知知识掌握不佳,错答成“地表径流小”。
这启示教师应普及区域常识,注意概念教学,找到思维的原点——水循环的环节,引导学生注重因果逻辑推理。
第(3)题学生错答情况如下:①审题不清,答非所问,如错答成“大水漫灌引起土壤盐碱化”;②自然地理知识掌握不佳,如错答成“减轻水土流失”;③表述不当,如错答成“改善水质、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化肥农药对环境的破坏、提升土壤肥力”等。
这启示教师应注意教授学生正确的审题方法,夯实地理基础,注意培养学生的因果逻辑。
第(4)题错答表现有:①区域认知和人文地理知识掌握不牢固,如错答成“地形平坦,利于发展交通与物流业”;②审题不清,如错答成“资源、资金、人才、技术跨地区调配”。
这暴露出学生的空间观念不强,区域读图能力、材料中获取信息能力都较弱。教学过程中需要给学生自主阅读、观察、比较、表达和试错的机会,以利于纠正一些思维盲点,进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p#副标题#e#
第29题
解题思路
第(1)题,省山多地少,耕地有限,图1示意北部山区的立体农业,能充分利用当地地形发展多种农业生产,由此,增加了农产品产出;丰富了农产品类型,优化农业结构;能增加经济收入;另外,依据地形地势和地理环境整体性安排的农业生产,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第(2)题,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受制于生存空间和食物量。从自然条件看,影响渔业发展的要素一是生存空间,二是饵料。与生存空间相关的区位条件有:河湖众多;海岸线长,大陆架宽广。与饵料相关的区位条件有:近长江、江出海口;沿岸有寒暖流交汇。
第(3)题第一问,畜牧业、采掘业的主导区位因素是牧场和矿产资源。第二问,金融业可发展成为服务业中的主导行业的有利条件:表格中服务业的四个分支中,目前金融业的区位商排第二,说明金融市场活跃,发展基础较好;能成为主导行业还需要新发展,与其他三个分支进行比较,金融业可以为其他行业提供金融服务,省经济发达,电商及现代物流业发展可促进金融业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互联网金融发达,有国内外持平的支付平台等也促使金融业自身得到发展。
第(4)题第一问,甲、乙两地位于北半球同一经线,因此同一时刻地方时大小相同;照片拍摄于北京时间6月7日13时,该日太阳直射在北半球,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甲地昼长大于乙地,日落时间较迟,地方时较大。
第二问,根据图2用虚线绘出照片拍摄时的晨昏线位置,并分别标上晨线、昏线。俯视图上三点可以晨昏线位置(赤道上地方时6时、18时位置、地方12时经线与刚好出现极夜纬线圈的交点)。
绘图底图为微信开机时(9月25日17时)的昼夜状况,此时太阳直射于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确定绘图底图为南半球俯视图。气象卫星拍摄照片时(6月7日13时)太阳直射北半球(约在22°44ˊN上),南半球昼短夜长,66°16ˊS约刚好出现极夜现象。事实上因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速率并不均匀,学生无法准确计算出此时的直射点维度,然后依次判断极夜维度。评卷时,学生只需确定极夜范围在北极圈和极点之间的某个维度即可。根据此时北京时间为13点,可以计算出地方时12时、6时、18时经线分别为105°E, 45°E,155°W。绘图参考如上图示意。
#p#副标题#e#
典型答题错误及教学启示
第(1)题有不少同学将“优化农业结构”答成“优化产业结构”,属概念不清。说明学生对因地制宜观点的理解还不到位。
针对概念不清的问题,教师应加强概念的教学。不同的概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体现教学智慧,如“气候变化“这个概念可以采用上位概念法,用问题的形式进行教学,流程如下。
第(2)题有学生错答成“市场广阔,交通便利”,属审题不清;“河流入海,寒暖流交汇”答出者很少,表明学生没有透彻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知识点。
针对审题不清的问题,建议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问题的引领,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教材,建立知识结构。在答题过程中教会学生对问题进行分解,如行为动词、中心词、限定词等,加强对地理文本的准确解读,把握问题方向,如此才能解决问题。
第(3)题第一问,部分学生错答成“自然资源缺乏、能源缺乏”,属于概念不清;也有学生错答“地形不利于开采”,与实际不符,反映学生对人地关系人的主导地位认识不到位。
第二问,学生错答情况如下:①错答成“交通便利、市场广阔”,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②错答成“经济效益高”等金融业的作用,没有理解题意;③错答成“区位商高、化程度高、竞争力强”,这些答案因果倒置,应是学生不理解题意,摘抄材料文字的做法。
日常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注重因果逻辑,简洁、准确地表达。
第(4)题第一问学生错答成“早、晚”,属于审题不清,没有根据要求比较大小作答。
第二问,学生绘图正确率低,有南北半球判断错误的,也有直接在图中晨昏线上标注或根据图中正午为基准绘晨昏线。可能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弱有关,没有理清文本中两个时间和绘图底图之间的关系。
从文本、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是各门学科都有要求的基本素养,教学中需要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阅读、表达和动手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