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鉴赏诗歌的语言练习题(试题分析+答案)!
高考 来源:网络 编辑:小新 2019-08-21 16:58:54

  很多同学在做语文题的时候,遇到鉴赏诗歌语言的题就不会了,这是因为同学们不会解题方法,不要着急,相信同学们在学会解题方法之后,成绩会有所增强。今天伊顿教育云南昆明一对一辅导小编为同学们搜集整理了相关的例题和试题分析,希望能够为同学们提供帮助。高考复习:鉴赏诗歌的语言练习题(试题分析+答案)!一起来看看详细内容!祝同学们学会解题方法!
高考复习:鉴赏诗歌的语言练习题(试题分析+答案)!

  【2019年高考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与《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这几句特别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插田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七律。此诗首先紧承白居易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插田歌》以俚歌的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以及农夫与计吏的一场对话。首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以及农妇农夫的衣着,色彩协调,具有浓郁的南方水乡气息。接着六句以自己的听觉写出农民劳动的情绪。全诗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对话全用口语,朴素无华,生动有趣,传神地表现出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

  如何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常见的命题角度有赏字词、赏语句、赏语言风格。

  其中,赏字词是指炼字,所谓炼字主要是指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这类题往往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常见的提问方式是:这一联中较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本诗的某字,换成另外一个字好不好?为什么?

  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

  炼意 诗歌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

  炼境 如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境的成分,命题往往与意境相关。

  炼结构 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作用,如转折、过渡等。

  炼手法 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词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别薛华

  王 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注】本诗作于王勃入蜀之后,诗人因触怒唐高宗,不得重用。薛华是王勃的同乡和密友。

  1.请简要赏析首联中“送送”“遑遑”二词的妙处。

  2.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3.对此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给整首诗抹上了深秋的基调。

  B.颈联以烘瓶里的燃料经夜已化为灰烬,照应了“睡美”。

  C.尾联中的“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说明老翁怕冷,又身患重疾,难以起床。

  D.本诗语言自然、质朴,刻画形象逼真,富有生活气息。

  4.诗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老翁形象?是如何刻画的?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后面各题。

  满江红

  渡黄河

  [清]孙朝庆

  怒浪如山,正急桨、黄流争渡。看滚滚、来从天上,建瓴东注。手挽狂澜原不易,石填大海终何补?较堪怜、断岸泣遗黎,悲难诉。

  待议浚,茫无路;待议塞,浑无绪。问年来谁是,济川才具?细雨绨袍全湿透,斜风破帽惊吹去。恁艰辛、犹自喜身闲,同鸥鹭。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词开篇一个“怒”字,赋予河水以人的秉性,写尽了黄河桀骜不驯的性格。“急”字又从侧面烘托出黄河水势的迅疾。

  B.“来从天上”是看上游,写“黄河之水天上来”;“建瓴东注”谓黄河以高屋建瓴之势,滚滚东流,场面阔大,气势夺人。

  C.此词题为“渡黄河”,作者先大笔挥酒,极写黄河气势磅礴,夺人心魄;后重在写渡河之感慨,由实而虚,增强了表现力。

  D.词的较后三句可以看出,虽然如此艰辛,但作者足以聊以自慰,身同这飘飞的鸥鹭一样清闲,表达了自己心中的恬淡之情。

  6.诗人通过写渡黄河时看到的景象传达出了丰富的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一、

  1.巧用叠词,具有音韵美。“送送”以为送了一程又一程描写送别友人的情景,表达彼此难分难舍的深厚情谊。“遑遑”想象友人独自前行时的匆忙、惶 惑,写出了诗人对挚友的观念。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中的炼字,从修辞的角度分析,“送送”“遑遑”巧用叠词,具有音韵美,然后结合原诗句,再现景象。“送送”意为送了一程又一程,描写送别友人的情景;“遑遑”写出友人独自前行时的匆忙、惶惑;较后点出该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送送”表达彼此难分难舍的深厚情谊,“遑遑”写出了诗人对挚友的关切。

  2.两诗相同之处:都表达了送别朋友的依依深情。同为漂泊宦游之人的相互怜惜和劝慰之意。

  两诗不同之处:《别薛华》情绪低落哀伤。诗人仕途受阻,客居蜀地“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辛苦”等诗句,流露出诗人羁旅飘零的伤感和怀才不遇的孤愤。《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情感高昂豪迈。一洗送别诗的悲酸缠绵之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表达了豁达乐观的胸襟和对真挚友情的深刻认识。

  【解析】 题干问的是“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同时要比较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分析诗歌的情感,主要看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的标 题,二是作者,三是注释,四是涉及诗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五是诗句中的情感词。本诗的标题是“别薛华”, “别”可以看出是送别诗;情感关键词关键词“送送”“遑遑”“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辛苦”,同为送别诗,都表达了送别朋友的依依深情。同为漂泊宦游之人的相互怜惜和劝慰之意。不同的是:《别薛华》情绪低落哀伤。诗人仕途受阻,客居蜀地“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辛苦”等诗句, 流露出诗人羁旅飘零的伤感和怀才不遇的孤愤。《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情感高昂豪迈。一洗送别诗的悲酸缠绵之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表达了豁达乐观的胸襟和对真挚友情的深刻认识。

  二、

  3.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此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说明老翁怕冷,又身患重疾,难以起床”说法错误,不久前还红似二月花的树叶,一夜之间就被秋风秋雨无情地扫得飘零满阶,“老翁”却“晓晴寒未起”,对它漫不经心,突出了老翁的心境清静淡泊。故选C。

  4.(1)本诗描绘了一个体衰闲散的老翁形象。(2)通过细节描写(动作、心理描写等)。(3)“卧迟”“灯灭后”,才能赏听窗外的沥沥雨声,屋内老翁安然“睡美”正体现他心无顾虑,具有闲淡的情怀;老翁“晓晴寒未起”,对“霜叶满阶红”漫不经心,突出老翁心境清静淡泊;“香添暖被笼”,夜已过去,按理说老翁应该起床,却还要“霜叶满阶红”,打算继续躺着,突出了体衰而又闲散的形象。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能力。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注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对人物的刻画;注意环境描写(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对人物的烘托作用;注意前后的对比烘托;注意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诗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老翁形象,是如何刻画的。题干中关键词“怎样的老翁形象”“如何刻画”“简要分析”,答题时注意结合诗句、点出形象特点,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手法。抓住关键诗句“卧迟”“灯灭后”“睡美”“晓晴寒未起”“香添暖被笼”分析。

  三、

  5.D

  【解析】 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恬淡之情”错,由上文的“怜、泣、悲、无路、无绪、湿透、惊吹”等可以看出,“犹自喜身闲”是以表面的无可奈何下的“闲”,来折射心中深沉的愤懑与悲伤。

  6.有对黄灾造成的黎民百姓流离失所的悲伤和同情;有对朝廷治河无术、束手无策的愤懑;有对自己托足无门、济世安民之志难酬的无奈和悲叹。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词的开头几句形象地描绘了黄河水流湍急、奔腾怒吼的气势:“怒浪如山,正急桨、黄流争渡。”一个“怒”字,赋予河水以人的禀性,写尽了黄河那桀骜不驯的性格。作者在正面写出黄河的“怒浪如山”之后,又用一个“急”字,写出渡河之难,从侧面烘托出黄河水势的迅急。“看滚滚、来从天上,建瓴东注”几句,进一步写出黄河的气势浩大。“建瓴东注”谓黄河以高屋建瓴之势,滚滚东流。面对气势雄伟却常给人民带来灾难的黄河,作者不得不发出“手挽狂澜原不易,石填大海终何补”的慨叹。然而,要“手挽狂澜”,谈何容易?词人顺势引用《山海经》上的故事:“发鸠之山有鸟焉,名曰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可是即便果有其事,恐怕亦于事无补。千百年来,东海不是依然如故吗?黄河水势是这样的凶猛,要治黄是不易的,以至于黄河水患频仍,百姓遭殃。“较堪怜、断岸泣遗黎,悲难诉”,正是这种灾难的真实写照。词人目睹崩陷的堤岸和那些无家可归的黎庶,怎能不感慨万千,无恨悲伤呢?至此表达对黄灾造成的黎民百姓流离失所的悲伤和同情。词的下片,作者笔锋陡转,愤然指责朝廷的治河无术。“待议浚,茫无路;待议塞,浑无绪”这几句,通过对治黄方案争持不下的描写,揭露了统治者懦弱无能、束手无策。“问年来谁是,济川才具”这一反问,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对朝中无人的愤懑。造语委婉含蓄而寓意实深。“细雨绨袍全湿透,斜风破帽惊吹去”,复写作者的“渡黄河”。“绨袍”、“破帽”,表明作者的身份和地位。作者渡河时,由于天空中下起了细雨,以至绨袍湿透,破帽也被风吹去。但作者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悲难诉”的“遗黎”。而从作者在词较后几句所抒发的牢骚来看,作者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恁艰辛、犹自喜身闲,同鸥鹭”,这只是诗人托足无门、难申抱负的感叹。作者本有济世安民之志,无奈不在其位,有志难酬。“喜”字实是万般无奈的叹息。作者聊以自慰的是,自己“身闲同鸥鹭”,没有空糜太仓粟,没有尸位素餐,就这一点来说,作者是足堪自尉的。但作者是不甘沦落的,这几句话实际上是作者无法施展抱负的悲叹和伤感。

  高考复习:鉴赏诗歌的语言练习题(试题分析+答案)!希望能够为同学们提供帮助。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答案
上一篇:湖南省2019高考录取数据汇总!2020届考生参考! 下一篇:高考备考: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练习题(含试题分析、参考答案)!
预约领取试听课
我们为您准备了
  • 学业水平系统测评
  • 个性化针对教学计划
  • 线下逆袭试听课
  • 系列学科学习资料
确认预约
热门活动
补习学校
补习学校
考前冲刺
考前冲刺
艺考冲刺  不一样的艺考培训
艺考冲刺 不一样的艺考培训
个性化一对一  小班课辅导
个性化一对一 小班课辅导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 暂无内容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