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的高考改革,主要就是打破原来不合理的文理分科,优化考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改变原来千人一面状况。
原来文理分科的负面效应随处可见。一个理科毕业生,也许他在他专长的领域表现得很,但因缺少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即使有了新发明,有了新创造,却难以将新发明与新创造的原理,有逻辑有层次地讲述清楚,于是就无法得到社会更为广泛的认可;一个文科毕业生,如果对数理化一窍不通,他即使拥有良好的语言能力,也难以对物质世界的内在逻辑,有着清晰的判断和把握。
而考试科目的自主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改变这一状况。
考试科目的选择的确是增加了考生的自主选择权,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特点来选择自己要考试的科目。
但是,选择的自由并不代表考生可以自由选择,毕竟高考还是肩负着选拔人才的功能。
“+3”科目怎么选,首先要看高校的要求。
不同的高校不同的,对报考学生的要求也不一样,这就要求考生报考时还要根据自己所报高校的来选择‘+3’考试科目。
根据上海市公布的目录来看,考生在志愿填报时候可以报考较多的组合是“物理+化学+历史”,而报考较少的组合是“政治+历史+地理”。
新高考不仅意味着考试内容的变化,更重要的是高中的教育定位发生了变化。
原来文理分科除了造成上面说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之外,还往往会出现一名考生虽然被录取,但却对学校或不满意的情况。
每年有过一半的新生对于自己的不满意,的满意度较低除了和大学自身的设置和国内的管理制度有关系之外,主要的的原因是,在志愿填报之前考生的职业规划基本处于空白的状态,考生凭借着运气或者是片面的信息来选择院校和的。
在文理分科的时候,对于考生来说,较为明智的选择并不是考虑自己以后要做什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要一门心思的学习,争取在高考之中取得不错的成绩,毕竟高考成绩越好自己的选择范围越多。
而新的高考,大部分院校和考试科目和以后的选择是直接挂钩的,这就要求考生要在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职业发展】之间做好权衡,而不是盲目的选择考试科目。
目前,不少、上海、山东等省份下发了相应的文件,要求高中阶段要给学生开设职业规划课程,给考生建立动态的发展记录。
但是,学校提供的只能是宏观上的指导,关键是考生和家长要真正理解新高考的意图,尽早的做好考生自己的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