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2018年高考越来越近,各位家长要为孩子提前做好志愿填报的材料准备,不要等孩子报志愿时才着急去了解学校,清华北大毕竟只是少数学生才能上的学校,因此家长要多了解一下各高校的的实力和特色,下面伊顿教育老师为大家介绍一下上海中医药大学,这所学校既不是,也不是,但他的特色却与清华北大比肩,更甚至有的过清华北大,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上海中医药大学创办于1956年,简称“上中医”,是新中国诞生后首批建立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首批“双”世界学科建设高校,也是上海市属高校中的一所医科类重点特色院校。1年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成立,目前与学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管理机构,学校校级领导兼任研究院院级领导的管理体制。
学校位于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科研教育区内,占地500余亩。建校以来,为培养和输送了各级各类中医药人才,校友遍布60多个和地区。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特色点”建设高校。1999年,学校首批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学校”的评估,并于2007年再次被评为“”。学校建有重点学科4个,重点学科(培育)2个,重点学科数居中医院校第二、上海地方高校之首。
截至2016年10月,学校拥有700多名和教授,3名两院院士,76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班指导老师,64名上海市名中医。学习在校生7300余人,其中博士生507人,硕士生1942人,本科生3574人,专科生194人,学历留学生1090人;此外,成教学生3854人。每年有来自30余个和地区的短期留学生1200余人次。上海中医药大学坚持“不重其大,重其优;不重其全,重其特;不重其名,重其实”的办学理念,坚持“研究教学型、特色型、外向型”的办学定位,是一所特色鲜明、、世界闻名的中医药高等学府。
#p#副标题#e#
上海中医药大学特色:中药学
在2012年的一级学科评估中,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中药学一级学科,中医学一级学科排名第二,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排名第三。中药学科被评为的中药一级学科“”流动站。
学校拥有“双”建设学科2个,世界学科数居中医院校第二、上海地方高校之首;建有重点学科4个,重点学科(培育)2个,重点学科数居中医院校第二、上海地方高校之首;有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38个,上海高校学科10个;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1个博士学位授予点,2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有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硕士学位授予点,3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学位授予覆盖全部中医药学科。
在2010年的博士后流动站评估中,中药学科被评为的中药一级学科“”流动站。
在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学校中药学一级学科,中医学一级学科排名第二,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排名第三。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药学
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药学
学位博士点(1个):中医
一级学科硕士点(5个):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药学、药学、科学技术史
学位硕士点(4个):中医、中药学、护理、翻译世界
学科建设学科(2个):中医学、中药学
重点学科(4个):中医外科、中药学、中医内科、中医骨伤科学
重点学科(培育)(2个):中医医史文献学、针灸推拿学
#p#副标题#e#
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38个):药用植物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各家学说、中医药工程学、中医肝胆病学、中医传染病学、中医肾病学、中医肿瘤病学、中医肛肠病学、中医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针灸学、推拿学、古汉语与医古文、内经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复杂科学、中医史学、中医文化学、中医文献学、中医痹病学、中医疮疡病学、中医护理学、中医急诊学、中医乳腺病学、中医养生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全科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护理学、中医药信息学、中医“治未病”学、中医康复学、中医皮肤病学、中医血液病学、中医儿科学、中医神志病学
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1个):中药学[12] 上海市重点学科(9个):中医妇科学、中医诊断学、中医系统实验方剂学、中医医史文献、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内科学[13-15] 上海高校学科(6个):A类-中药学、B类-中医学、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史、培育-护理学、药学[16] 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I类高峰-中药学、II类高峰-中医学、I类高原-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海市教委重点学科(5个):中药临床药理学、中药药剂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脾胃病学、中西医结合基础[17] ESI全球前1%学科(2个):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中药标准化、肝肾疾病病症、筋骨理论与治法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药现代制剂技术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复方中药、中医临床、健康辨识与评估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中医医疗服务评估、传统医药法律保护、慢性肝病虚损、脊柱退变肾骨相关、中药新资源与品质评价、针灸免疫效应、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中医药健康服务模式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