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往简单了说就是唐朝的太宗皇帝李世民经历了隋朝的暴政,并亲自推翻了它,使他深刻认识到,皇帝应减少暴政,多稳定民生,并且和周边少数民族搞好关系!在他任内励精图治,善用良臣,招贤纳士,戒奢从简,开放国界,大力恢复农业生产,并且通过和吐蕃和亲,促成了文成公主入藏,极大的促进了边境稳定,较终形成了贞观之治!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何为“贞观之治”?
唐太宗继承唐高祖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较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其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原因(一)、唐太宗出生于隋朝的盛世,亲见隋朝由盛及衰的过程,他亲身参加了推翻隋朝的农民起义,因此深知农民力量的强大,同时他更强烈地感悟出,一个王朝的兴衰主要取决于君主的所作所为。他意识到了只要照顾不好农民,很有可能自己也会被搬下台,为了不重蹈覆辙,他一改之前弊端,这就是贞观之治的开始在这个时代里。
原因(二)、唐太宗认识到了重用人才,虚怀纳谏的意义,得人善任,从谏如流,营造出政治清明的氛围,增加了较为开明正确的政治、经济、民族、外交、文化上的政策得以制定和实施。三是加强政治,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以巩固中央集权,增强行政效率,扩大统治基础。
原因(三)、贞观年间,出现了六部官修正史,包括房玄龄监修的《晋书》,姚思廉的《梁书》、《陈书》李百药的《北齐书》,令狐德棻的《周书》以及魏征监修的《隋书》,使大量的历史典籍和文献得以保留。唐太宗奖掖学者,兴办文化事业,使唐初的文化结构呈现出多多彩的局面。
原因(四)、推行“府兵制”。这种制度规定,士兵在农忙的时候是耕种土地的农民,利用农闲时间训练。打仗时,士兵所用的马匹和武器由自己准备。这种做法保障了兵源的充足,同时还把军需品转嫁到了农民身上,使得的军费得以减轻。除此之外,这种制度还将士兵与将领隔离起来,使得将领无法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增加了安全。
《贞观之治》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空前绝后的辉煌时代,一位政绩辉耀的明君,一群勇于犯言直谏的忠臣。唐太宗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朝的强大之处就在于他对人民的态度,以及社会的开放度。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方可成为一代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