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主选择可以让学生发挥优势,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个性,同时培养学生的选择意识和选择能力,这背后是学生的思考力和自我认识能力的提升。对学生而言既是好事,也是比较难的事。学生真的会选吗?能选准吗?
对此,海淀区一位不愿具名的中学校长认为:“这真的是一个大命题,因为学生的选择与自我认识、兴趣爱好和能力基础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未来高中学习的选课都会有关联。我也在思考,但还没有完全想清楚什么才是较好的选择方法。”
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让学生有更多更好的选择,较大程度地展现自我优势,是新中考带给学生的较大利好。但是,学生到底怎样选科,才能真正实现把兴趣爱好转变成学科优势和发展追求?
“学校应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对课堂教学、课程设置等进行相应调整,加大选修课和学生社团建设,增加学生选科的机会,从而更好地培养发展、特长突出的学生。”在北京市丰台区南苑中学校长刘爱丽看来,关于新中考选科,学生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以考试成绩作为选科依据;二是以对任课教师的喜爱程度;三是以家长自认为重要的学科;四是以家长和学生自认为容易学校的学科;五是盲目、从众心理。
刘爱丽建议,针对这几种情况,学校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指导,真正让家长和学生理解新中考选科的意义和价值,充分发掘学生个性优势,为今后可持续性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虽然选考的主动权和决策权在家长和学生手里,但科任教师要对本学科的学情了然于心。而这种学情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从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潜能、学习兴趣等多角度进行评判。
“这一点,学校要利用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这个平台,让它与中考选考有机结合起来。另外,班主任与任课教师更要加强沟通,班本团队的建立重要。”刘爱丽说。
“从学校层面来说,一方面,学校要不断探索完善走班制,管理评价也要同时跟进;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规划优势学科,在课上引入‘分层’,分层指导、分层要求、分层作业、分层期待,实行差异化对待。”北京宏志中学校长熊劲表示,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的长处,新中考的一大初衷就是扬长,激发学生的优势和自信,从发展的角度去培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