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小学语科教材教师要全员培训?这些问答与大家息息相关!
教育新闻 来源:网络 编辑:小新 2017-08-29 15:21:41

  8月28日上午,教育部2017年首场教育金秋系列发布会举行,教育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教材局局长郑富芝,教育部教材局副局长申继亮,以及田慧生、温儒敏、叶小兵、高德胜、王敬波等出席发布会,介绍义务教育三科教材有关情况。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篇目如何设计?历史教材怎样增强学生理解和认识历史的能力?

“部编本”小学语科教材教师要全员培训?这些问答与大家息息相关!

  现场问答一:教材质量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请问三科教材实行统编之后,我们的体制机制是如何在教材质量不断改进增强上进行保障的?

  申继亮 教材局副局长

  这个问题是在我们整个教材建设过程当中重点考虑过的一个问题,因为过去是由多家来编,相互之间有个借鉴创新。现在由统编以后,如何来增加我们的教材不断地完善和增强,主要是有三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建立一个跟踪研究的机制。教材编完,并不等于这个事件就完了,可以说万里长征只迈出了第一步,因为教材建设永远在路上,要不断地与时俱进。所以投入使用以后,首先是教材编写的主要要定期到去听课、去走访、去和老师学生座谈,了解使用过程当中的适宜性。同时,我们还将建立一些研究基地,鼓励一些就我们的教材进行更深入系统的专题研究,为教材进一步创新提供一些支撑,这是发挥的作用,建立一个跟踪研究的机制。

  二是发挥社会的作用。这些年来,社会方方面面,包括“两会”代表,对教材建设都是高度重视的。但过去由于教材版本比较多,意见反映渠道也不统一。这次我们要建立一个的平台,便于社会各界对教材提出意见建议。我们在这里也欢迎对教材有研究的、有思考的、关注教材的社会各界给我们的教材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三是政府的作用。政府主要是教育行政部门,我们要建立一个定期修订机制。过去教材也有修订,但是总的来讲不是制度化的,这次我们要明确一个制度化的设计,比如小学,原则上是六年一个周期,初中三年,初步定一个周期,做一个的修订。在周期之内,比如说三年之内,有一些重大的变化,有一些重大的新的研究成果,或者可能个别的地方,比如某些数据发生变化了,在这个过程当中也会及时调整和修订。总之,我们要通过这一系列的制度和机制设计,使我们的三科教材的质量不断提升,不断完善,没有较好,但是要让它更好。

  现场问答二:传统文化篇目

  人民日报记者:请教温老师一个问题,我们知道对于语文教材的编写,关于选文大家一直有比较高的关注度,尤其是选文当中传统文化的篇目。我们了解到,这次传统文化篇目增幅是比较大的,有一种统计标准说增幅达到了80%,请问语文教材组在这方面有怎样的考虑?

  温儒敏 义务教育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现在语文教材的传统文化内容是加强了,小学语文古诗文有129篇,初中有132篇,当然这个数字包括古代诗词,也包括了文言文,还有部分古典名著的阅读。如果从课文统计来看的话,小学古诗文选篇总体占比30%左右,选篇数量有增加,初中基本上跟以前差不多。为什么这样安排呢?一是更注重传统文化的加强、传承。二是教学的需要,因为小学阶段,是孩子们记忆力较好的时候,他可以不太理解,但是让他多读、多背、多诵,打下一个基础,所以这方面增量是比较明显的,但不是说达到多的文言文。像现在有的媒体讲文言文大增,不是这样的,小学主要还是古代诗词,初中有一些文言文。

  关于传统文化古诗文的比例和增幅,由于教材课文总体容量不同了,而且学习内容安排在正文、栏目练习、课外阅读等,有各种不同的情况,统计口径不同,比例也不尽相同。但总体上,我们是重视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

  现场问答三:鲁迅文章篇目

  澎湃新闻记者:我有个问题想请问温儒敏教授,现在网上有一种说法,鲁迅的文章在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撤退,请问是否属实?现在语文教材中有保留多少篇鲁迅的文章?

  温儒敏 义务教育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这次新教材,小学选入了两篇鲁迅的作品,都比较简短,主要考虑是适合小学生的学习,像《少年闰土》选自《故乡》,《好的故事》选自《野草》。初中选了七篇,像《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等等。说鲁迅作品“大撤退”其实没有那么回事。

  ”现场问答四:理解认识历史

  中国青年报记者:我问叶教授一个问题,有关历史的。过去咱们历史的学习有很多是跟记忆相关的,所以很多学生觉得学起来比较枯燥,新编的统编教材在这方面是怎么处理的?有哪些改进?

  叶小兵 义务教育历史统编教材执行总编、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我们现在基本认识,学历史更多是一种思考的学问,怎么认识过去。统编历史教材会在内容的设计上更注重学生的感受、观察、理解、思考等等,尤其是更强调学生的探究活动,比如设计了一些栏目,材料研读、问题思考等等,就是让学生从材料中提取证据,怎么样解决历史的问题。

  另外,从我们这次整体设计上来说,课后的练习不再是那种机械记忆的练习,比如说过去出一些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都是引导学生背书。我们这次是课后活动,主要是设计学生赏析、分辨、比较、综合等等一些活动,希望学生在这些活动当中复习、巩固并且提升认识。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因为涉及到《马关条约》,这节课课后的活动,不要求学生去复述《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地点和条款内容,而是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题目:《马关条约》签了以后,清政府允许外国投资在中国设厂投资,今天的中国,外资也可以进入到中国来设厂,然后让学生思考一下这两者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这种联系、比较、分析,去看在当时的情况下它对中国的危害,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去复述或者背诵,更注重的是对学生理解历史、认识历史的培养。谢谢。

  现场问答五:中小学生德育

  中国教育报记者:问高教授一个问题,关于德育问题。我们知道,中小学生德育中有一个难点与重点,就是德育的实效性问题,那么这次的统编教材,针对此问题,为促进学生知行合一能力提升有哪些新的探索?

  高德胜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执行主编、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谢谢提问。我们不光是要把教材编好,还要引领整个德育课的教学,德育的实效性确实是我们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这次在编教材当中,对这个问题有一些思考。首先是要注重学习活动的引导,让学生参与进来。这次教材有个新的定位,教材既是教本,也是学本。所以我们在教材当中,设计不同的栏目,这些不同的栏目其实就是围绕学生学习活动展开和设计的,像自我反思的活动、观念交流的活动、经验分享的活动、论辩思考的活动、共同行动的活动,还有调查研究的活动等一些活动设计,这是第一个努力。

  第二个努力,对教学再定位。实效性问题带来的一个很重要的挑战,就是教师在教这门课时说教太多,教学效果不好。这次在教材当中对教师有一个新的定位,教师的教就是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的设计,组织、参与、引导,对广大教师来说也是有挑战的,后续的培训我们会跟上。

  第三个努力,增强德育实效的重要法宝,就是学习经验的引入,如果我们学习教育和学习经验没有关系,他找不到感觉,也就进不了他的内心,所以这次教材编写当中,注重学生经验的利用,我们很多环节是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唤醒、加工、整理和提升,当然光有学生经验还不够,这个经验还需要拓展和丰富,这样学习才有效。

  另外我还要讲一点,道德教育是教育人心的工作,所以有时候我们提实效性问题的时候,就有一种迫切,其实道德教育还是需要有耐心。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上一篇:一位大学教授写给即将读大学女儿的9点建议:的大一新生都应该看看! 下一篇:云南11个人口较少民族将实行14年免费教育:民族地区行政村幼儿园全覆盖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 暂无内容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