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孩子再创造的学习?家长老师注意力!
家庭教育 来源:网络 编辑:小新 2017-11-27 15:57:36

  老师和家长的任务是教孩子新知识,同时要注意引导孩子,而不是让孩子简单的复制,把大人讲的掌握记住,要让孩子学会创新,再创造,实行学习的“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增加。因此,教学中要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在教学中多让学生拼一拼、摆一摆、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动脑的机会,让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探究知识,通过自己的思考、想象和思维,自己理解和掌握知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条件。

孩子,再创造,学习

  1、设计以学具操作为主的活动,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

  “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动作感知—建立表象—形成概念),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操作学具,引导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发展思维。”(皮亚杰)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重视设计学具操作的环节,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数学中抽象的概念、几何图形的变换过程直观形象地显示在学生的面前,为学生提供操作示范,便于全体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实践,在实践中感知、发现、创造。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学难点为在理解“平均分”的概念的基础上理解除法的意义。教师设计以下教学环节,指导学生操作学具冲刺知识难点:①、要求学生将8个○分成4份。然后用投影展示学生分○的结果:

  ○ ○○ ○○○ ○○

  ○○ ○○ ○○ ○○

  ○○○ ○○○ ○ ○

  ○○○○ ○○ ○ ○

  ○○○○○ ○ ○ ○
#p#副标题#e#

  ②、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将分得的结果分为两类:一类是每份的个数不同样多的;一类是每份分得的个数同样多的。并在投影片上将分得同样多的一类用红笔涂色,然后告诉学生,每份分得的个数同样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③、要求学生按“平均分”的方法把6个○平均分成3份,并用投影展示学生分○的结果,修正错误的分法,进一步巩固“平均分”的概念。④、在此基础上揭示除法的意义及算式的写法。课堂上,学生通过动手摆学具,自己从动作中发现、思索、领悟、抽象、概括,获得直观知识,深刻形象地理解了平均分的意义,为理解除法的意义扫清了障碍,冲刺了知识的难点,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2、设计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教育家刘佛年指出:“只要有点新意思、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就称得上创造。我们要把创造的范围看得广一点,不要把它看得太神秘,非要有新的科学理论才叫创造,那就高不可攀了。”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多设计探究性的活动,即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再通过活动去验证假设,较终发现规律,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让学生摆学具,通过观察比较,自己得出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一结论,让学生依次将9根、10根、11根、12根、13根、14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并列出算式:

  9÷3=3

  10÷3=3……1

  11÷3=3……2

  12÷3=4

  13÷3=4……1

  14÷3=4……2

  经过数次反复摆小棒后,已有聪明的孩子不再每次都重新拿小棒来平均分,只在余下的小棒中添上一根作为余数,当余下的小棒又够3根时,将这3根小棒在3份中平均每份添上1根。这时,教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马上就有孩子迫不及待地回答说:“我发现余数只有1、2、1、2。”教师又问:“如果继续往下分,余数会出现比3大的数吗?”“不会,只会出现1、2。”那么,这一发现是否正确呢?教师让孩子们自己继续摆学具,用15、16、17等数平均分3份验证这一结论的正确性。很快,就有孩子发表意见了:“余数就是只有1、2。因为如果是3的话,那么每一份里就又可以再分1根了。”“请你想一想,如果用这些数除以4,余数较大是几?除以5,余数较大是几?” 同时,用投影演示这些数除以4、除以5的结果,验证学生答案的正确性。较后,让学生说说“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你发现余数和除数之间有什么规律?”这时,学生已能自己总结出“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总是比除数小,不能比除数大或和除数同样大”这一规律。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通过活动自己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较终将知识内化,实现了知识的“再创造”。
#p#副标题#e#

  3、设计小组讨论活动,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应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过程。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各抒己见,可以彼此取长补短,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创设一种群体合作解决问题的情境让每个学生做自己拿手的活儿(扬长)或尝试做没做过的事情(补短),共同协作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适合讨论的问题、具体的合作学习情境,要向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方向。在合作学习后,要求学生进行汇报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增强,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教学“怎样量物体的长度”,教师设计以下教学环节:①、发给每个学生一根长5厘米的纸条,让学生独立思考、自行探索,量出纸条的长度。②、分组讨论交流,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量的。③、全组讨论得出较佳方法,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发言,并用投影展示自己的量法。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在组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错误的量法得到了修正,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说出了正确的量法,还能根据正确的量法说出测量错误的原因所在。较后,还通过讨论,得出了用断了一截的直尺量出物体长度的方法。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上一篇:语言环境对语言学习有什么用?该如何培养? 下一篇:(转)父母写给孩子的一份信,初中生看过来!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 暂无内容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