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复习易错知识点整理汇总,助你的选择题不失分!
高中 来源:网络 编辑:小新 2018-09-21 11:19:48

  文科生整天要记忆的知识点有很多,因为每一科的=都是学要记忆的,因此学生们很容易把一些重要知识点记错,下面前=伊顿教育昆明一对一辅导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高中历史复习易错知识点,有需要的学生可以收藏,希望可以帮到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与不结盟运动

  错因:认为中国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

  正确理解:不结盟运动是1961年成立的一个相对松散的国际组织,其成员国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信守不与美、苏两个级大国中的一个结盟的外交政策。其成员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中国于1992年成为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国。

高中历史复习易错知识点整理汇总,助你的选择题不失分!

  均田制与宋代“不抑兼并”

  错因:对两者实施的主观目的与客观结果存在认识偏差。

  正确理解:均田制是我国古代北魏至唐代前期实行的一种土地制度,即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耕作年限后归耕种者,地主阶级的土地并不属于均田范围。这一土地制度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激发小农的生产积极性,缓解因贫富分化而引发的社会矛盾。

  宋代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不抑兼并”土地政策的实施,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土地的高度集中,造成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加剧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阶级矛盾;但它也促进了宋代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对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荒地的开垦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

  错因:把小农经济等同于自然经济。

  正确理解:自然经济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与商品经济相对立,新中国成立以前,在社会经济中长期占主导地位。小农经济是伴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而形成的,是自然经济的一种典型表现形态。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始于何时

  错因: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

  正确理解:受北方生态环境恶化、战争频繁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出现了由北向南转移的发展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缩小了其与北方经济的差距,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因而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仍在北方,不要误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开始了南移。

  工商业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错因:不能正确理解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性关系——雇佣关系。

  正确理解:工商业的发展不能等同于资本主义萌芽。因为只有经营者与劳动者之间产生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才可将其定位为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一般认为,中国较早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的江南地区,较早出现的部门是纺织业,其标志性词语为“机房”“机户”“机工”“雇佣”等。

  洋务企业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错因:对洋务企业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目的、性质混淆不清,误认为洋务企业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正确理解:洋务企业是指近代由洋务派兴办的使用机器生产的企业。军事工业产品归军队使用,属于封建企业;民用工业则带有的资本主义性质。洋务企业是官办企业,而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指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民间投资经营的使用机器生产的资本主义企业,早期称商办企业,与清政府和中华民国时期北洋政府的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企业有的区别,是进步的经济因素

  英国确立殖民霸权的三场战争

  错因:误认为英国西班牙、荷兰、法国都体现了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

  正确理解:英国西班牙、法国,从本质上体现了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荷兰也是资本主义,但以商业立国,缺乏工业基础作为其海外扩张的后盾,英国荷兰体现了工业资本优于商业资本。
#p#副标题#e#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错因:认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殖民地半殖民地没有积极作用。

  正确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殖民地半殖民地有双重影响。一是破坏性,伴随着殖民掠夺和奴役而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给亚非拉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和亚非拉地区长期贫穷落后的局面。二是建设性,殖民扩张和掠夺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客观上冲击和瓦解着殖民地半殖民地旧的经济结构,推动了亚非拉的近代化。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错因: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等同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正确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等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三个部分:资本主义政治体系、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故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只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一部分。

  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

  错因:把帝国主义等同于殖民主义。

  正确理解: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是指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发展到垄断阶段,导致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殖民主义始于新航路开辟时期,是指比较强大的采取军事、政治和经济手段,占领、奴役和剥削弱小、民族和落后地区,将其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侵略政策。

  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

  错因:三者的内涵理解不到位。

  正确理解:三者分别是工场手工业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它们的内容分别是: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多储备金银;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各方面干预经济。

  美国总统胡佛与罗斯福对经济的干预

  错因:认为胡佛一直放任经济危机的蔓延,罗斯福是对经济进行干预的第一人。

  正确理解:罗斯福并不是在经济危机爆发后对经济进行干预的第一人,早在美国总统胡佛执政期间,就采取了的干预措施,但胡佛没有把这种干预上升到政府行为的高度,而且其反对政府直接干预,实行由联邦政府和私人企业合作、扶持私人企业以摆脱危机的政策,由此可见其政策的重点是扶植、补贴大企业和大公司。1933年罗斯福入主白宫后,则推行了以干预经济为主要特色的政策。通过政府职能部门对各个部门的干预管理,缓解了经济危机的压力,挽救了美国的经济和民主制度,开创了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

  错因: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成立的目的与任务混淆不清。

  正确理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属于“救急”性质的机构,当一个发生了金融危机时,可以向它求救,其贷款属于短期行为。世界银行属于“救贫”性质的机构,主要资助发展中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其贷款多为长期性贷款,利率很低。

  “仁政”与“仁”

  错因:认为孟子提倡的“仁政”与孔子提倡的“仁”相同。

  正确理解: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具体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较基本的精神是“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从孔子的“仁”的思想出发,把它扩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仁”的思想适用于人的修养,而“仁政”则是对统治者发出的建言。

  荀子的思想与法家的思想

  错因:将荀子的思想和法家思想相混淆。

  正确理解: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提出“性恶论”,法家也主张“性恶论”,但仔细比较可知,荀子提出“性恶论”,主张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法家则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和规范臣民的行为。

  汉代新儒学

  错因:误认为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孔子的“儒学”。

  正确理解: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目的在于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大一统的需要,已经与先秦儒学大有不同,实际上是“外儒内法”。董仲舒在继承先秦儒学精华的基础上,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宣扬“君权神授”,建立了“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君主统治秩序,神化了皇权的同时,也塑造了对君主权力进行约束的“天”的形象。这一思想适应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因此被汉武帝确立为正统思想。

  明清之际黄宗羲等人的思想

  错因:认为黄宗羲等人的思想是中国早期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正确理解:黄宗羲等人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但由于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尚处于萌芽阶段,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虽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作用,但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更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所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仍然没有跳出“修齐治平”的儒家传统思想范畴,因此明清之际黄宗羲等人早期的民主思想绝不能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与明清之际带有民主色彩的思想

  错因:认为中国近代民主思想是由明清之际带有民主色彩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正确理解:明末清初,以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批判,构筑了带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可以将其看作我国早期民主思想的启蒙,但是它与近代民主思想有着根本的区别。中国近代民主思想是从西方引进的,它是近代中国先进人士学习西方的产物,是中国资产阶级变革社会的思想武器。

  林则徐与魏源的历史地位

  错因:对二者的历史地位认识不到位。

  正确理解: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他对西方的了解并不深入,只是开研究、学习西方之先河,率先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魏源在此基础上著《海国图志》,进一步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思想。

  洋务派和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

  错因:对二者的关系认识不到位。

  正确理解:洋务派继承了林则徐、魏源等人“师夷长技”的方略,并将其付诸实践,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早期维新派大多来自洋务派,洋务派成员在兴办洋务的过程中,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对封建制度的尊奉产生了动摇,他们一方面继承了洋务派“师夷长技”和“中体西用”的思想,另一方面侧重于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主张“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以商战保国,以制度强国。

  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

  错因:错误地认为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要求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二者是根本对立的。

  正确理解: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虽然具体主张不同,但都属于资产阶级政治派别。二者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

  维新变法运动与新文化运动

  错因:不理解二者对待儒家思想的不同之处。

  正确理解: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康有为对待儒家思想的态度是利用和改造,其所著《孔子改制考》中体现了借用孔子的放心来论证变法的合理性,通过改良儒家思想达到为资产阶级服务的目的;而陈独秀、李大钊领导的新文化运动则呈现出不同的做法,他们猛烈抨击儒家思想,有些人甚至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在运动中存在着肯定西方文化、否定儒家思想的错误偏向。但无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还是激进派,虽然对待儒家思想的立场截然不同,但其本质都是在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三大政策与新三民主义

  错因:认为三大政策就是新三民主义。

  正确理解: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纲领、具体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指导思想、方法、途径和具体方针。两者相互依托,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指导思想、政治纲领。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标志、灵魂;新三民主义充分体现出三大政策的精神。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实质内容,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升华,符合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要求。

  不同派别的“体用观”

  错因:不能正确区分近代主要派别思想主张的本质内涵。

  正确理解:洋务派的“体”指的是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传统的伦理道德、纲常名教,“用”指的是西方的科学技术、生产工艺。“中体西用”即较初冯桂芬所说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也就是只学技术不学制度。而维新派认为西方自有西方之“体”“用”,“体”“用”是无法分离的,“中体西用”的提法是错误的,即维新派主张既学技术,又学制度。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错因:认为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反对宗教信仰、反对上帝。

  正确理解: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并不反对宗教信仰和上帝,而是资产阶级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对宗教领域的黑暗腐败现象进行抨击和改革,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文艺复兴反对的是天主教会的神学世界观,如禁欲主义等;而宗教改革则反对的是罗马教皇、天主教会的放心。

  “因行称义”“因信称义”“信仰得救”

  错因:误认为“因行称义”“因信称义”“信仰得救”都是宗教改革的主张。

  正确理解:这三种主张是基督教不同教派的主张,都属于基督教的教义。

  “因行称义”是指教徒只有依靠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度和复杂的圣礼,参加教会组织的各种宗教活动,才能得救。它是为加强罗马天主教会的放心、为封建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而服务的。

  “因信称义”的含义是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就可以获得拯救。它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放心,简化了宗教仪式,解放了人的个性。

  “信仰得救”是在“因信称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为资产阶级的发财致富进行辩护,是对“因信称义”的继承和发展。

  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

  错因:对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盛行的时代及其主张认识不清。

  正确理解: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产物,都是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反封建斗争。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其是肯定人,注重人性,要求把人、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它崇尚理性,向往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追求个人的自由和解放。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选择题 高中历史
上一篇:中国历史重大事件一览表,高考生注意了! 下一篇:外国近代史中复习易错的知识点整理分享!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 暂无内容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