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述类文章阅读技巧有哪些?考生参考!
高中 来源:网络 编辑:小新 2018-09-08 10:13:23

  语文考试中的论述类文章阅读技巧有哪些呢?这是很多这块知识不太好的学生都比较关注的问题,下面伊顿教育昆明一对一辅导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高中语文论述类文章阅读技巧,有需要的学生注意收藏学习一下,希望可以帮到大家,文末附有试题练习及讲解,希望可以帮到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章阅读技巧有哪些?考生参考!

  做好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的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认真品读原文,整体感知

  阅读全文把握整体内容,迅速抓住文中重要信息,用铅笔标记重要信息(关键词句)。重要的信息主要指表明文章或文段主要意思的中心句、要点句、过渡句、感悟句、指示语、概括语、情态语、主旨句以及多重否定句、设问句等。关键词主要包括文章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对说明新知识、新发现、新理论等形成、发展过程及作用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及有指代意义的词语等,这些词语或句子往往对于揭示中心思想、表达作者观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对一些诸如“也许、可能、大概、如果(一旦)、部分(全部)、过去(将来)、目前、除了……外、”等词语,在整体阅读中不失时机地标记它们,抓住它们,就等于抓住了做题的主动权。

  2.凭借文中的重要信息,准确地概括全文

  通过第一遍阅读,对原文有了初步的印象,产生了的感性认识。这时要趁热打铁,及时概括一下原文用了哪些具体材料,这些材料说明了什么观点,这个观点是怎样证明出来的。在实际操作中,多数学生是很难在读完第一遍之后迅速概括出以上要点,由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的,因此,要树立读不懂原文不做题的思想,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争取在第二遍乃至第三遍的阅读中实现控制原文的目标,千万不能急于求成,草率从事。

  3.找到题干在原文中的位置,大体确定作答范围

  论述类文章试题的答案一般与题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甚至就在题干的附近,及时找到题干所在的位置,就等于答对了该题的一半,因此,落实好题干所在的位置,有利于顺藤摸瓜,准确地确定该题的大致作答范围,为找出试题的答案奠定良好的基础。

  4.缩小范围,仔细取舍,做出答案

  一般论述类文章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应该及时准确找到选项在原文中的位置,尽快确定答案范围。作答范围确定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作答质量的高低。实践证明,正确的作答范围一旦确定,一般都能比较正确地找出答案;作答范围确定不当,失分也就理所当然。确定好作答范围之后,要找出该范围中较能体现答案的骨干词句或信息,对照题干要求,仔细取舍,直至找出准确的答案。

  5.不要急于选择答案

  要先找出模糊答案,再拿每个答案与题干核对,对照时要特别注意范围大小、程度高低、数量多少、条件与结果、方法与目的、成就与问题、可能性与现实性。依照题目要求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排除错误选项,选取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排除法在一般论述类文章试题的解答中很有效。

  (1)答题要领:

  ①遵循语境原则辨析词语理解语句。②弄清代词的指代意义:近指(这、这些),远指(那、那个),不定指(某、某些)。③确定文段的中心句(主旨句、首括句、过渡句、修辞句、语篇指示语句和情态语句)。④筛选整合信息,注意基本概念和新知识的解释、阐述。

  (2)答题步骤:

  先通读全文、标好段落,初步掌握全文意思。找到题干中句子在原文中的位置,前瞻后顾,整体把握,多用排除法(尤其是表述的选项)。
#p#副标题#e#

  【试题回顾】

  (Ⅰ,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较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放心性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文本思路:解释殷墟甲骨文的含义,总说其影响→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占卜吉凶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到中国历存在过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1.D 曲解文意。选项“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错,原文第2段“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的是“《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学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的不足。

  2.B 夸大事实。选项“旧史学的研究”扩大了范围,原文第4段“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说的是“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并非全部旧史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实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3.D 曲解原意。原文第5段“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可知,学者们对先民造字之法的研究早就有所凭依,并非是“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
#p#副标题#e#

  (Ⅱ,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较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为游历见闻的连缀。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是作者亲历亲闻。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和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边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是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19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

  文本思路:讲故事的人和小说家的区别→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故事的好坏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现代小说家要求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讲故事的人不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

  B.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由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C.17世纪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和部分中国古典小说,或在叙述形式方面,或在素材来源方面,都受到了传统故事的影响。

  D.当小说家越来越依靠想象力虚构故事的时候,小说和传统故事在内容来源方面的差异使它们之间的关联不再像过去那么紧密。

  1.B 曲解文意,原文第2段说“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从第1段“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可知“故事的口耳相传”“作家创作加工”是“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的区别,而非“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水手在伦敦讲东印度群岛的所见所闻,匠人在火炉边讲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们讲的故事各有特点,但同属于传统故事模式。

  B.传统的故事讲述者大多会讲述那些为听众喜闻乐见的事,小说家则会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审慎构思,创作新的故事。

  C.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较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

  D.现代小说家不喜欢传统故事模式,视它为绊脚石,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故事模式显得僵化古板,已经不能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

  2.C 曲解文意,选项“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错误,原文第4段“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而不是“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的故事讲述人如果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进行加工整理,就能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接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

  B.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

  C.契诃夫不大认可“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对他们的做法评价不高,由此可知当时这股写作潮流与他的创作理念相悖。

  D.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也可能消亡。

  3.B 定位在原文第4段,小说家“调整讲故事的方式”,并没有削弱小说的故事性,可能增强对小说虚构的依赖,“个人表达功能”原文未提及。
#p#副标题#e#

  (Ⅲ,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较明显的例子。

  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摘编自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文本思路: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文献资料都是史料→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是一种重要的方法→需要将文献史料辩证分析、科学利用来研究历史→也能从纯粹的文艺作品中发掘史料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

  B.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

  C.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D.历代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

  1.C 曲解文意。“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错误,文章第2段“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意思是,王国维在肯定他们的怀疑精神的同时,惋惜他们没能充分地分析和利用史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

  B.《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归入史部,而应列入子部小说家类。

  C.谭其骧和王国维利用《山海经》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将神话和历史分而治之,后者则从神话中发掘史料。

  D.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

  2.D 认识化。“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错误,作者认为可以从与历史事实没有出入的情节中发掘史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

  B.“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

  C.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

  D.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认识在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

  3.B 强加因果。原文第1段“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只是分析了史料范围不够宽泛,并没有B项中的因果关系。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考生 高中语文
上一篇:高中语文收藏古诗词《慢》整理分享,高三学生注意了! 下一篇:高考语文基础知识练习题——句式变换!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 暂无内容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